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读为本,可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雕琢细节,使学生在文本的光芒中,品味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4.
语文味道首先由著名语文学者程少堂在2001年提出,强调我们在重视挖掘文本本身的人文价值,重视文本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同时,更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中回味文本,去感受语文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5.
张春杰 《考试周刊》2013,(16):36+56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阅读教学形式花样翻新的教学中,需要还原语文阅读课的本真味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读味",激情引读激发情感,保证充足的时间默读促进思考。多一些"品味",换换词比较品析体会文本用词精妙,换换位体验品析悟出文字感情色彩。恰到好处的读和品,让语文课散发出醇香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但当下的语言品味,大都只是浮光掠影,缺少对语言的品读、细思、揣摩。语文课的语言品味应该开掘语言价值,一字不宜忽,语语悟其情。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已逐渐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和普遍追求,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正逐步消失。众所周知,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引导他们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意蕴之美,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味”向语言深处漫溢。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优秀范例,语文教师有责任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有责任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品读语言,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呢?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1.
汤素英 《考试周刊》2011,(72):62-63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偏离,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教师应还语文课本来的样貌,让本色语文尽快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文本中畅游,来欣赏文本中语言的美。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味道"蕴含于语言的艺术,来源于文学的魅力。教师要深入地研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带领学生一起细读文本的重复点、矛盾点、变化点、平淡点,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审视当前语言阅读教学,不少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语言的训练,把语文课等同于"人文课",这是对语文本体认识的缺失,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曲解。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以及  相似文献   

14.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美读是一种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将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灵动的综合活动,是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美读教学,通过美读为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感受文本韵味、深化阅读体验、内化作者情感,这样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6.
问:我们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活动,我想利用网络资源上一节语文课,可是我感到困难重重,不知所措。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哪? 答:利用网络资源上好语文课,关键的是要考虑,上的是语文课,语文课有语文课的规律,网络资源的运用不能给教学带来负面作用。比如,语文教学讲究让学生读懂文本,如果教师不先让学生“读”文本,而是热衷于让学生通过网络等课件知道其中的内容,那就不行了。比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不是让学生读懂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也感受到这篇课文的美,而是播放桂林风光专题片,可能就不太恰当了。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课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的理解、感悟,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直至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恰当表达的过程。因此,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五步目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富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即引读启智——初读感悟——精读理解——品读体会——延读拓展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如王钦韶说的:"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瑯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美璀璨夺目:文本的情感美、文本的意境美、文本的人性美、文本的智慧美……在教学中,我们要追寻文本美的足迹,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认同和喜欢,才能让学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得“朴素自然”,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呢?我以为,关键的一条是: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对于语文的教与学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语文课的异化。无可否认,由于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解,现在的不少语文课,甚至不少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级别的公开课、参赛课、示范课,异化为了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环保教育课、心理辅导课,等等,表面热热…  相似文献   

20.
怎样的语文课才算好课?我认为,有语文味道,能散发语文独有魅力的课就是好课。语文课的独特味道可以用三个字描述,就是"实""活""美"。一、好的语文课必须符合"实"的要求"实"是扎实、实在、平实。首先要明确教会学生什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次,要弄懂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语文的"文"指字、词、句、篇。语文教学要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章,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