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骥 《青年记者》2003,(5):56-56
兵法1:过把偶然瘾实施媒体:《南方周末》战前最后一天,在北京,该报记者随意拨打巴格达城市里的电话,在几十次失败后,终于,艾哈默德一家出现在电话线的那一端。从此,艾哈默德一家就成为他们在巴格达的眼睛。于是,一条拨往巴格达的战争热线为我们提供了独家的伊拉克人民生活的真实景观,每次通话,这一家人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他们这一天的生活细节。在洋洋大观的众多特刊、号外中显得格外实在。  相似文献   

2.
案头的《特来克与南通保坍史料》一书,令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美丽图景:在南通剑山南麓,青翠的松柏丛中,一条小溪静静流淌,冬青、棕桐随风摇曳,阳光下朵朵山花愈加鲜艳,散发着清香。这儿有一方墓园,长眠着荷兰人民的好儿子、南通人民心中永远的"大禹"——特莱克工程师。虽然在荷兰他的名字已不常被人提起,可在南通,他却依  相似文献   

3.
阅读《北京日报》,经常能看到一些写得生动活泼的新闻导语,下面几条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本报讯(记者邸彩霄)立冬以来,香山红叶纷纷落坡,香山饭店的生意仍是那么‘红火’.在饭店‘四季’厅内,一些住店宾客和游人在小憩、喝咖啡……人们都说:如今的香山饭店搞活啦!”(《香山饭店积极开拓经营渠道由“冷点”变“热点”》,1984年12月3日) “本报讯(记者张雅宾)前天上午,北风凛冽,天气寒冷,市政协大厅内却欢声笑语,温暖如春.为祝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义卖赞助活动圆满结束,市政协等十一个主办单位在这里联合举办招待会.”(《市政协等发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义卖赞助活动结束》,1984年  相似文献   

4.
我和沈阳军区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中校,从哈尔滨市出发,去北部边陲的一个地级市去采访。地方修的小铁路,颠簸得厉害,我们在人声嘈杂的车厢里。直坐了一夜。旁边该市一位税务局的女同志听说我们是记者,说:“你们去了到市领导的住宅区去看看,为了修他们门前那条路、为了自己方便和美观,拆了多少家工厂和民宅,老百姓恨透了这件事!”我们笑笑,心想,这就是道听途说吧! 列车徐徐进入了车站,边防团队的政委带一辆伏尔加车来接我们。晚上,为我们接风,还请了市委宣传部长。政委说:“我和他并不熟,他们今天和部队联欢——其实是宣传部的几十个人到我们的艇上去玩。正好大家见见面”。  相似文献   

5.
郭红解在《上海档案》2000年第4期发表了《从“科技史料走进博物馆”说开去》一文 ,对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将曾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档案史料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一事 ,发问 :“这些珍贵档案为什么都‘走’了?”作为档案人 ,他说 :“对这份档案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编《上海档案志》时 ,我们特地将此档案列入志书并作介绍。呜呼!以后续编《上海档案志》时 ,不得不在后面添注一句 :2000年6月后 ,该档案已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为了表达他的心情 ,文中议论 :“也许若干年后 ,……有关我国第一台…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湖北、武汉、东湖,人民领袖毛泽东钟爱之地。湖北省档案馆现整理一组馆藏人民领袖毛泽东在湖北珍贵老照片,集中再现毛泽东的湖北足迹。敬爱的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47年了,荆楚大地遍布他的足迹,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一条悲欢荣辱之河。时间之水的流逝,消磨多少英才俊杰!但我们却永远难以忘怀其中一些人的名字。 陈明远其人,对于我们当不陌生;曾几何时,他是那场轰动全国的“伪造毛主席诗词”冤案的王角;而今,面对他的《劫后诗存》,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无疑,陈明远是一个富有  相似文献   

8.
再见到邱娥国是7月3日晚上。这是邱娥国在全国各地完成了71场事迹报告会后我们再次相逢。仍在他家中,仍是他和妻子涂荔花热情迎着我们。再到他家,是为了了解他为孤寡老人余锦桂送葬一事。“老邱,几个月不见,你黑了,瘦了,也老了。”我说。“嘿嘿,没瘦,没老,原来就这个样子。只是每次外出作报告都要理发、■油。我已经‘伪装’了半年了。好累,好累!”憨厚的老邱捋着两鬓的白发朗声笑着。“这半年,他的血压经常很高,全靠药撑着。我在家老担心他哪天倒下去。不过,还好,报告团就他父子俩体质好,没病过,别的人都病过。”妻子…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条经验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因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中的战士。政策的得失利弊。群众最有发言权……”这.应该是他对自己新闻实践的感悟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与编辑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个为人民辛勤工作了一生的人,人民永远记着他。今年第四期《新观察》的封面上,刊登了曹辛之的诗一《叶老长寿》:仿佛就在前天——那个灰暗的日子,亮着泪花读您的《稻草人》。它开启了幼小心灵的窗子,使我们开始接触社会,懂得爱和恨。  相似文献   

11.
《民众导报》的创办 李敷仁办的《老百姓》报被迫停刊后,和人民共命运同呼吸的李敷仁同志非常痛苦,多次痛楚地说:“老百姓娃给人捏死了!”他四处奔走,要给《老百姓》再找出版的机会。自此报停刊后,敷仁的心情很不好,生活潦倒,于1940年9月初赴渭南县固市中学教书。 从此时起,他先后在固市中学、兴国中学、技艺师范等校教书,不过愿为老百姓办报鞠躬尽瘁的宏愿并未泯灭。 他在教书期间,巧妙地为老百姓编排出版了《农村周刊》,用他作社会调查得到的事实替人民呼吁。例如,1944年12月23日他在《小学教员的生活》一文中写道:“……因而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先生!救救先生!’”,“我们希望:(一)不管私立、县立、保学、中心小学,一律和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崇文区档案局,本想进一步采访局长董振民,不料,传达室的老彭呜咽着说:“他……他‘走’了!”我们怔住了。老彭已泪流满面:“我这个白发人,情愿替他去死啊……”人们动情地向我们讲述这位令人景仰的局长的事迹。  相似文献   

13.
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事迹,我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活的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焦裕禄同志真正不愧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心中只有党,只有人民,没有半点私心杂念。他以党的事业为生命,以人民的利益为生命。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党为人民工作,就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平时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生命危在旦夕,他所思所想的,仍然是兰考人民的命运。他为党为人民战斗到死,操劳到死。他“掏尽红心为人民”,在他身上闪现着我们共产党人最高尚的品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将永远象焦裕禄同志那样,活学活用毛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文摘     
第一个速记《为人民服务》的人1944年9月8日,中央社会部在延安枣园机关的沟口操场上为张思德同志举行了追悼大会。毛主席神情庄重,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会场献上了花园,挽带上是他的亲笔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整个会场沉浸在凝重的气氛里,毛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开始了他的演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当时,演讲的内容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同志作了符号速记,之后又与其他聆听演讲的文秘人员参与了文稿的整理工作,整理成文后交主席审阅。不久即以《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5.
当徐小平1996年年初从加拿大回国踏上新东方创业路途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想到他会在轰轰烈烈的“留学潮”中影响数以十万计的人。10多年过去了,他回首与无数留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怒的跌宕日子,感慨道,“我的心情从未‘平和’过,我只是一直激动着……”  相似文献   

16.
热爱祖国,崇尚民族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祖国光荣的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永远鼓舞着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也成为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本篇所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同仇敌忾《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的军歌,表现战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04,(8):4-7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表达的是邓小平同志发自肺腑的真情,今天依然清晰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耳边,成为时代的强音。邓小平同志以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纪念他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让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了解他那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去年7月20日上午,我和家里人在奥华国际影院观看美国影片《空中大掼蓝》9点40分,突然接到秘书通知,说知生同志病危,部领导要我赶到北京医院。那天,市区内车辆堵得很厉害。待我赶到医院,知生同志已然合上双眼,永远离开了我们。我默默地走进446号病房,只见知生同志面色平静地躺在雪白的被单望。在知生同志的遗体前,我鞠了三个躬,不禁潸然泪下,脑海里浮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在我们这个班子里他身体最棒,怎么这么早就走了呢?!”光阴茬苒,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每每忆及与知生同志交往数年而未能在他临终前见上一面,心中总觉得十分…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冯雪峰在《〈乡风与市风〉序》中说:“在中国古哲的言语中,我是更爱如陶潜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之类的诗句。这是即使一个人,做着极微小的事,也如在转移着乾坤似的气概。”从1943年以后,他没有具体职务,也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依然像老牛一样,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为人民、为党的文艺事业默默地顽强战斗、工作和生活,默默地走过一段艰苦坎坷的路程。 冯雪峰写文章是为了战斗。随着国内局势的严峻,在国统区言论极端不自由的环境中,从1946年12月份起,他开始写寓言,用寓言代替杂文,以揭露敌人、打击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