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伊始,《大连日报》作为党报,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更好发挥党报为民鼓与呼的舆论监督作用。经过一番调研和策划,"党报记者社区行"系列报道在《大连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出的  相似文献   

2.
社区新闻是社会新闻的延伸,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一年多来,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开展的"城市第一线"栏目用事实证明,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语言来自基层,社区新闻是个"富矿",社区新闻是一片亟待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3.
围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嘉兴日报策划推出了“民情新闻日记”专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蹲点乡村、社区,访民风、听民声,与村民拉家常,在社区给居民帮忙,到企业看发展,讲述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  相似文献   

4.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笔者和其他同事也走到田间地头,大山村落、城市社区,再一次来到既熟悉而又相对陌生的基层环境中。尽管日常采访也经常到基层,但和这次"走转改"活动相比都是蜻蜓点水式,作为整日忙于事务的记者——俯下身子听基层群众声音的机会少了。经过这次的"走基层"活动,不仅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对于新闻制作也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社区化的发展,使得新闻传媒中一个新家族"社区新闻"应运而生,本文论述当前城市地方媒体开发"社区新闻"的必然性、重要性。同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社区记者的经验,阐明在采写"社区新闻"体会最深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能出多少好新闻。"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我走基层的劲头更足了。我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社区街道,采写出了很多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通过"走转改",我深切地感到,只有真正走基层,才能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7.
社区新闻的报道直接传递民声、反映民意、沟通民情,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手段,其报道内容要求记者必须践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基层、进家庭,与居民交朋友。2010年《平顶山晚报》社区新闻版自改版以来,在探索社区新闻报道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走转改"进入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阶段,建立长效机制,不仅要让编辑记者人到基层,更要让他们心到基层,记者的心在哪里安放,记者的脚步就会在哪里踏响。本文结合《南京晨报》建立"编辑记者社区联系点"的做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许昌晨报》推出了一篇篇"带着露珠"的新闻报道,挖掘出一个个平而不凡的先进典型,培养了编辑记者的吃苦耐劳精神,提升了新闻队伍的综合素养。"双脚只有接‘地气’,文章才会有‘底气’。"作为一份地市级都市类报纸,《许昌晨报》在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  相似文献   

10.
社区新闻,是当今传统媒体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社区新闻被视为一个"杂家",其范畴一直杂糅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之中,报道篇幅一般不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内容为王"、"做深度报道",这些措施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应对冲击的共识。那么社区新闻,能否深度化呢?笔者试以新安晚报5月份的"高龄妈妈"这一社区报道为例,分析社区新闻如何在角度和策划上创新,做出独特、深度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湖州晚报细化民生新闻,增加社区新闻版,呈现媒体直接面对受众、受众成为新闻主角的“圆桌对话”方式,受到了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欢迎。两年多来,湖州晚报社区新闻版记者真正“下沉”到基层,挖掘了一批湮没在寻常百姓家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东南商报》近年来积极开拓宁波社区新闻报道领域,从报道新闻向提供资讯,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从服务读者向服务受众创新,从浏览媒体向使用媒体、创造媒体创新,探索出一条社区新闻全媒体运作的新路子。社区是基层,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职能部门的关注点、落脚点。但是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和居民政务信息沟通渠道单一,无法覆盖各个层面的社区居民。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活动内容缺乏互动且宣传面不广。而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他们需要进一步的参与和服务,融入社会和社区生活。目前,《东南商报》在社区新闻报道领域已构筑起"一报一刊一网一活动两微博"的全媒体构架,广大社区工作者可以方便地  相似文献   

13.
全国范围内新闻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围绕创新党报宣传、打造精品力作的目标,组织所属媒体的150多名编辑记者,先后走进100多个社区,500多家企业,600多个村落,刊发了来自基层一线生动鲜活的新闻稿件1400多篇(幅),其中有80多篇报道受到市领导的批示肯定,有50多篇稿件在省市获奖。在第29届(2011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中,本集团3件作品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均为"走、转、改"作品),成为历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市州报获得一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舒庆春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近的文字",换句话说,世界上最好的新闻,就是最亲近的新闻。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新闻兴趣和地理距离之间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最为关注的其实是他眼皮底下的事情,或者说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是新闻的原产区。社区新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接体现了新闻接近性原理。社区新闻是社会新闻的延伸,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一座城市最小的准行政单位,也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为了追求新闻的鲜活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挖掘社区新闻成为阜新日报民生部拓展新闻源的一个创新。民生记者"深耕社区",致力于报道社  相似文献   

15.
王波 《记者摇篮》2012,(10):7-8
国外的社区媒体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深圳2001年《南山日报》的创立,首次打出"社区报纸"的旗号,随后才出现过如《巷报》、《华夏时报》等社区报纸。社区新闻是指对在一定区域内,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风情民俗等变化的事实报道,它已成为"地域性的群众精神快餐"的代名词。此类新闻板块聚焦于市民的街谈巷议、平凡人生、物业维权、邻里故事等题材,将新闻植根于老百姓的365天柴米油盐身边事情,大受社区居民关注。作为以本土新闻为制胜法宝的地市报,新闻报道关怀社区、服务社区、深入社区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刘彤 《青年记者》2012,(7):27-29
我的新闻从业经历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1997年调到电台工作开始的前十年都是在广阔的山乡田野度过的,最近六年则专门从事社区报道,16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始终都是沉在最基层. 跑农村,我能沉下去倾听普通农民的呼声被称做“农民的嘴儿”走社区,我把名片发给了一个个社区居民,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成为“社区的腿儿”.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一座城市最小的准行政单位,也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近年来,随着都市类报纸的日益兴盛,社区新闻也从新生事物逐渐成熟起来,方兴未艾。一些成功的报纸更是将社区新闻作为与读者拉近距离,扩大影响力的一  相似文献   

18.
王琳 《青年记者》2012,(20):55-56
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的号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起来.从中央媒体开始,新闻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间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这些报道使得媒体的新闻镜头对准普通民众,充分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发展观察者角色的作用.在走基层中,新闻记者深入基层,通过和基层民众的接触,写出具有接近性和平民性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陈春淋 《中国记者》2018,(3):112-114
《衢州晚报》将"家社区"版面当作新闻品牌精心经营,除了不断根据社区读者和市场需要在新闻报道操作手法与形式上突破常规、大胆创新,还在大力拓展社区新闻的报道题材上做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用心走基层     
"走基层",让民生新闻更真实、感人。民生新闻选题来自群众,来自生活,来自基层,而记者走基层才能真正做到新闻的"三贴近"。记者在"走基层"现场,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画面拍下,把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话语录下,了解真实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写出生动的报道,才能在电视上反映出动人的场景。如记者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