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新闻通稿,对于媒体人来说是个熟悉的词语,大凡有重要领导、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总能见到"通稿"的身影。应该说新闻通稿的模式已被广泛接受,通稿所提供信息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所谓的"新闻通稿"是由信息发布者事先拟定好的对某一事件的报道,供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使用。这种"通稿"通常是当地政府对于某件事情的信息通报、观点、态度以及自己采取的措施、做法等等。如果发布者仅仅是用"新闻通稿"进行信  相似文献   

2.
从会议中淘“独家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经常要"赶场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这些会议往往备有"新闻通稿".那么,如何从这些会议中"淘"到对本报读者有益的"独家新闻"呢?笔者通过实践有了一些体会,那就是把通稿只当作背景材料,努力采写自己发现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章青青 《新闻窗》2011,(2):114-115
现如今.无处不在的通稿,给传媒业带来了莫名之困。市里召开重要会议,或者发生敏感事件,就有可能要求媒体发通稿。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动不动也说拟好了新闻通稿,要求按照通稿来发。每每遇到这些情况,新闻从业人员不禁感叹.地方新闻通稿是否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尽管新闻通稿从内容、形式、时效上都在与时俱进,有所改变,但出于新闻发布者的官员思维定势,新闻通稿本身行文还是相对呆板、拘谨、僵硬。随着传播环境越来越多样化、多渠道和公众知情权的不断扩大,某些地方的新闻通稿仍显得有些落伍,通稿不仅“不通”,有时还成为媒体记者的集体诟病,使得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棘手,带来舆论引导上的更大被动。  相似文献   

5.
通稿的故事     
(一) 新闻的作用在社会上热起来之后,通稿,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新闻术语,突然地被许多人挂在了嘴上。公关公司为工厂、商店举办新闻发布会,在企业概况一类材料上,会标明“新闻通稿”。有些领导写了或讲了有意义的内容,也会在稿子上加个批示说,建议报纸发个“通稿”。新华社记者在与报纸、电台记者一起外出采访,记者们和接受采访的东道主,也常常说,新华社发个“通稿”吧,我们各报好用……大家对通稿这个词使用得还不很准确。例如,都不清楚“通稿”这个简称的全称到底是什么;例如,都习惯从上下统一的政治权威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通”字,例如……其实,通稿这个词,不光是个新闻专业术语,还更是一个新闻业里通讯社  相似文献   

6.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活动安排和精简文件的意见》,其中规定,对市委书记、市长公务活动,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新闻通稿,文字稿一般不超过1000字,广州电视台全市新闻联播不超过2分钟;市委常委、副市长公务活动,由主办部门发新闻通稿,文字稿一般不超过500字,广州电视台全市新闻联播不超过1分钟。"  相似文献   

7.
最高法院新任院长周强近日称,各级法院要改变过去"一篇新闻通稿打天下"的做法,结合各类媒体不同的受众需求,把法院依法公开的信息、媒体关注的问题、公众的兴趣点三者结合起来(新华网6月4日)。所谓"新闻通稿",好处是"统一":口径统一,事实统一,提法统一,甚至标题、字数也统一。读者从各类媒体上看到的有关某个事件的报道,署名的记者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处理突发性事件、灾难事故的信息披露惯例是由有关部门发布新闻通稿.这类新闻通稿,大多经过逐级审阅,言简意赅到惜墨如金的地步.在互联网没有大规模普及应用之前,这种舆论控制方式屡试不爽,也由此造成很多舆论掌控者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但随着网络时代传播方式的急剧变化,“官方通稿”越来越受到“网民统统搞”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变化,通稿的信息发布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多年,但不少地方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却往往变成了“通稿宣读会”。这时通稿不但没能传达应该有的信息,反而成为了被受众质疑乃至否定的话柄。长期使用通稿,还会造成记者的惰性和媒体本身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受损。一纸通稿,不仅不能使读者解决“为什么”的疑惑,有时连“是什么”也无法说清,更不要说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分析和解读了。这实际上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危机,也是新闻道德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地的层层推行,新闻通稿发布渐成规矩。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所在地,滚动式的通稿发布似成惯例。这可视为社会信息公开透明的一种进步,也可看作“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1.
邵海峰  杜在桂 《传媒》2006,(10):52-52
稿源趋同,"一口井里争水吃"报纸是党的喉舌,涉及重要新闻必须统一口径,按照规定采用最权威的新华社通稿.  相似文献   

12.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3.
在移动互联兴起的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打通两个舆论场、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如何让时政新闻报道从模式化的宣传通稿中转变,实现新闻的"价值回归"?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官方微信订阅号"福建新闻联播"的探索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让时政新闻回归"新闻"、把领导回归成"人"、把新闻回归为"新"闻、让主流媒体回归为"媒体"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4.
一朋友在高校宣传部门工作。为做好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双选会报道。除邀请诸多新闻媒体外,还根据领导要求搜集大量材料,准备好了洋洋洒洒的新闻通稿。当将通稿发给诸多记者时,不少  相似文献   

15.
媒体的扩容、信息的高度透明,尤其是消息来源的趋窄(如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等),使得新闻同题现象已无可回避而且不可避免。也正因为此,独特新闻显得愈加可贵。  相似文献   

16.
可能一些人有这样的感觉:时政新闻不好做,它题材重大、参与者层次高,场面隆重、盛大、严肃,报道条条框框多、各种规矩多,有通稿的限制,往往给人以"重要而不好看""严肃而不活泼""板着面孔说教"等印象。从实际情况看,时政新闻承载了大量政策、信息,代表了党  相似文献   

17.
吴国辉 《报刊之友》2008,(11):59-60
媒体的扩容、信息的高度透明,尤其是消息来源的趋窄(如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等),使得新闻同题现象已无可回避而且不可避免。也正因为此,独特新闻显得愈加可贵。  相似文献   

18.
偷懒新闻大体分为两种:真实的和不真实的.照搬通讯员稿件和会议通稿,虽然难出彩,但至少是真实的;而把陈年旧闻重新包装或者把别的地方的新闻移植到本地来,这就涉嫌造假了,很显然,这对媒体的公信力伤害很大,是各报社深恶痛绝的一颗"雷".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新闻报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由于国际新闻稿源极度依赖新闻通稿,所以如何摆脱国际报道高度雷同、缺乏特色的困境,一直是困扰众多媒体的难题.该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从材料整合、视角延伸、前瞻预测、转换视角等四个层面就如何深挖新闻通稿价值,坚持独创性策划报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通稿是地方报纸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新华社发出的通稿基本成型,消息常用流行的倒金字塔模式。这虽然有利于各地媒体灵活采用,但也使地方报纸的时事编辑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然而,在从事时事新闻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新华社通稿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并非都是精品,时事编辑完全可以精耕细作,体现地方报纸的个性特征。首先,地方报纸和时事编辑要高度重视时事报道中社会新闻的标题制作。提起时事新闻,总会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