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久前,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进行的一次受众意见调查表明,群众对新闻节目中充斥会议报道颇多意见。一位受众写道:群众看干部,不是看你开了什么会,而是看你怎么干,干的结果如何。相反,在镜头上一见面就是开会,反而使人反感。为什么会议新闻总减不下来,会议新闻又总是老面孔呢?这里的原因很多,从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来说,有这几条原因:一是与记者的心态有关,总认为新闻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只要反映领导在会上的活动就行了;二是记者对会议以外的背景材料缺乏调查研究,对有  相似文献   

2.
每天,翻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会议新闻。它已成为宣传和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新信息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如果我们逢会就报,报道方式又是老套路,势必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套话、空话和长长的名单之中。读者不感兴趣。其指导性也就大大削弱了。那么,会议报道到底如何改?首先。不能“有会必报”。会议能否成为新闻,关键在于会议内容有无新闻价值。有的会议,如“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性会议,不论其开会本身还是会议内容都有新闻价值。而有的会议,如工作例会,专业会议等,开会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不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3.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憎;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露脸儿;四是记者、通讯员不善于从会议中捕捉读者关心的新闻,写出的消息平淡无味。目前,要解决会议报道多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的支持,需要报社按新闻规律办事,切实把好版面关。但要解决会议消息枯燥无味的质的问题,这就需要记  相似文献   

5.
刘建英 《声屏世界》2001,(11):54-54
当今世界每天发生在政府、企业、团体等机构里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莫过于开会了。“山会海”之慨正是由此而发的。但是.开会又是当今世界研讨问题、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只见有“少开会、开短会”的倡议,没听到“不开会”的说法。而会议报道就此应运而生。但是这种因会而发,或有会必发的新闻,因为多,又加上千篇一律,一时间就成了议论的对象。于是,改进会议报道的呼声也就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6.
这次有机会到银川来,同这么多报纸的总编辑和这么多新闻摄影高手在一起开会,研究、探讨新闻摄影问题,感到很高兴。这次来是两个任务,一个是祝贺,代表人民日报祝贺这次会议的召开;第二是取经,这次各兄弟新闻单位带来了很多好的经验,我们来向大家学习,以提高我们人民日报新闻摄影报道的质量,改进我们的新闻摄影宣传。我相信,这次会议对我们的新闻摄影工作一定会有推动作用,对改进整个报纸宣传也会起促进作用。会议要我发言,我即席讲一点看法,主要讲一讲重视新闻摄影的工作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质量的问  相似文献   

7.
于冰 《新闻知识》2001,(8):14-15
从事新闻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没有谁敢说没采访过会议的。单是经济方面的会议就有什么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及某一具体部门的行业会议等。采访会议的记者都知道,会议报道既好写,也难写。说好写,是指一般开会的部门或组委会的秘书处大都会给参加会的新闻单位发通稿,或者即使没有通稿,也会发些相关资料,记者要想偷懒,东抄抄西凑凑也能交差。说难写,是指会议报道要想出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什么呢?去的新闻单位多,新闻资源(会议资料、有关人员讲话等)共享,题材上的优势大家都没有,你要不想出些出奇制胜的点子,…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阶段,会议是最常见的工作方式。因为,党和政府要通过开会出台新措施、提出新方案、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等。正是有了这一层深意,虽然每天都要置身于无边的会"海"里,有经验的记者还是一样能够从中淘出"金"来。一、好新闻从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中提取领导讲话滔滔不绝几小时,工作报告洋洋洒洒几万字,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隐藏其中,唯有提炼出来,加以突出报道,才会引人关注。例如:抚顺市政府召开城建工作会议,主管副市长在讲话中总结了去年成绩,部署了今年计划,涉及很多方面工作。具体怎么干,老百姓不关心。  相似文献   

9.
张华 《新闻传播》2010,(9):125-125
开会,是记者的常规工作,大到每年的“两会”、党委会、政府会,小到新闻发布会、展示会、通气会、研讨会。在一般时政记者眼中,会议新闻远不如经济新闻写的“实”,又不及社会新闻写的“活”。  相似文献   

10.
正《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一位盲和尚能以鼻识文,判断文章高下,好文章焚之其香如兰,闻之回味不尽;坏文章焚之其臭无比,闻之令人作呕。这个故事是古人对文风的生动注解,古文尚且如此,新闻报道何尝不是这样?开会是常见的工作方式,也是新闻的重要来源,新闻的"富矿",在会议新闻占据时政版面"半壁江山"的今天,如何从会海里捞出活鱼?如何让会议新闻更耐读、有趣?几乎每家主流媒体都在研究、探索、实践,每位时政记者也都在琢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读者的兴趣点会发生变化,会议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会议新闻写作的话题虽是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  相似文献   

11.
这次有机会到银川来,同这么多报纸的总编辑和这么多新闻摄影高手一起开会,研究、探讨新闻摄影问题,感到很高兴。这次来是两个任务,一个是祝贺,代表人民日报祝贺这次会议的召开;第二个是取经。这次各兄弟单位带了很多好的经验,我们来向大家学习,以提高我们人民日报摄影新闻报道的质量,改进我们的新闻摄影宣传。我相信,这次会议对我们新闻摄影的工作一定会有推动作用,对改进整个报纸宣传也会起促进作用。会议要我发言,我即席讲一点看法,主要讲一讲重视新闻摄影的工作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问题。中心意思是要说两句话,一句话就是要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会议新闻常常会出现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重要位置,但如果左一个“拉开帷幕”,右一个“降下帷幕”,一串串的人名,千篇一律的套话,千篇一律的画面,则必然让人乏味。因此,会议报道必须创新。 所谓会议报道创新,即从浩繁的会议内容中发掘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东西加以报道。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工作并不等于新闻一样,开会也决不能与新闻划等号,但在一些重要会议的报告、发言、决议、典型材料以及会上所发生的事情中,很可能藏有“含金”的新闻事实,而这则要求记者具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发现。对于电视记者来说,这功夫主要体现在“挑”、“等”、“抢”上。 挑:面对复杂、纷繁的客观事物,电视记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精心选择最能反映本质的适于形象表现的  相似文献   

13.
康存辉 《新闻窗》2011,(1):94-94
会议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报道会议上发生或与会议有关的新闻。从定义上看,写会议新阈与一般新闻没什么差别,其几大要素皆应俱全,但要真正写一篇或一系列好的会议新闻,还是要在会场、会外下一番功夫,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弄清会议背景、揣摩讲话人的思路、总结会议亮点、展现关注热点等等。那么如何写好会议新闻呢?  相似文献   

14.
陈颖 《中国记者》2024,(1):104-105
<正>采写人大新闻,会议报道是绕不过去的槛。因为人大俗称有“三会”,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都是法定必须召开的会议。虽说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但对记者而言,把会议当作新闻富矿还是贫矿因人而异。由于人大开会注重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形式内容都相对固定,很容易让跑会的记者“审美疲劳”。一旦记者思想只停留在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上,采写的报道充斥着工作性、程序化的内容,自然乏善可陈,甚至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观众抱怨电视台会议报道过多、过滥,尤其是一些地市台,会议新闻简直成灾。笔者曾考察过几个地州台,这些台人员、设备大致差不多,有十来个编采人员,四五台摄像机,每周自办两三次地方新闻节目,每次发稿十条左右。会议报道在自办新闻中占的比重很大,少则四五条,多则八九条且镜头重复、文字干巴、画面总是领导同志,令观众生厌。这些台的宣传工作经常被会议所困扰,每天电话不断,不是这个机关通知开会,就是那个部门来拉记者。记者不到场,主持人不宣布开会。先是领导机关,继而是各部委办局,再下来连基层单位开个表彰会、总结会都来请记者。此种状况给电视台带来诸多消极影响。从内部讲,穷于应付会议报道,不仅使人员、设备超负荷运转,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整体宣传计划的开展。从外部讲,繁多的会议报道使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收视率下降,影响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元三 《新闻界》2003,(4):52-52
《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的意见》,近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付诸实施,受到群众的赞扬,其中也包括新闻从业人员的好评。《意见》谓“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说明这两个方面的新闻报道过去存在问题和弊病,现在则是有的放矢,祛弊除病。究其原因:一曰会议报道太多、太滥,几近泛滥成灾。从中央到地方,大会、小会、电话会。日日月月年年,见不到头,望不到边。有人把党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两个字:“开会”。人家国外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并非会多之故,恰恰相反,会少得很。除了国会、省(州)议会定期开会…  相似文献   

17.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僧;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5月25日一版发表了《减少会议,改进会风》的评论员文章;7月29日四版又发表了《治治开会癖》的《漫话》。这些言论都很切合实际。由此我想到,报纸上会议报道太多的“病症”,也应该好好治一治。我统计了一下7月份人民日报的会议消息,登在一至四版头条的就有20件;29日头版9条新闻,有6条是会议新闻,成了“会议专版”了。至于一些省、市报纸,对上边会议消息要照转,本省会议新闻又必登,会议报道泛滥的情况,更是不消说的了。  相似文献   

19.
不断地改进电视会议新闻,是新时期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认真研究、探索的严肃问题。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按照新闻规律办电视新闻 新闻规律:“存在于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媒介发展过程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学大辞典》)电视新闻节目要按照新闻规律来办,首先要加强和党政领导机关的联系、沟通,以争取各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因为会议新闻主要是涉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会议召开的繁与简、会议时间的长与短,都直接关系到电视会议新闻报道。 另外,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克服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