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不良的偶像崇拜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偶像面窄,明星化;盲目消费;疯狂痴迷,荒废学业;神化偶像等.对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必须因势利导: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认知疏导,澄清青少年对偶像的片面与模糊认知;加强交流与对话,探寻偶像成功之路;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偶像;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增强榜样的吸引力;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引导;众传媒及从业者牢记社会责任,选好报道视点.  相似文献   

2.
偶像崇拜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偶像崇拜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已成为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教育干预,可以循以下路径进行:起——在倾听中直面偶像;承——在聚焦中解构偶像;转——在比较中鉴别偶像;合——在实践中升华偶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同龄群研究提供的相关理论以及学生心理与语文教材的关系三方面入手对青少年形象选文存在价值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青少年的特殊性,同龄群的两极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及认知结构的“棱镜”性,加上语文教材自身的特性与功能,决定了语文教材选入青少年形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晓东  严飞 《中国德育》2006,1(12):11-1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可以比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朱晓敏 《科幻画报》2023,(4):146-147
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利用好偶像的正面教育作用,将会更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劳动偶像这个方面着手,结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探究劳动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使青少年劳动教育更具有抓手和实效。  相似文献   

6.
青春期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的现象,有其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综合因素造就了青春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样性和不成熟性,认真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引导青少年在人生转折时期正确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是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梁旗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114-117
以299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对象,考察了初中学生有无偶像、偶像类型、偶像崇拜程度与不同维度自我价值感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学生有偶像的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并且有偶像的人数在年级和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2、有偶像的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维度上显著高于无偶像的学生;3、偶像类型在自我价值感的大部分维度上主效应不显著;4、有偶像与无偶像的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偶像类型与偶像崇拜程度在学业成绩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超女”为什么这样“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女声”火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个娱乐节目的成功,周密的策划、组织与宣传必不可少,但能否抓住观众的心理尤为重要“,超级女声”的亮点就在于此。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要参赛群体的娱乐节目,它所触及的教育问题也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思考。“从超女热”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喜爱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弗洛依德说“: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伴,也需要指向偶像这类与之关系较远的人。”与内心偶像的交流使得青少年缓解了内心的人际焦虑,从而得到情感的极大满足。偶像崇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明星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学问题,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崇拜的理想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欣赏到认同的发展过程。它的心理基础根源于自我确认、情感归属和团体接纳的需要。青少年对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具有双向性功能,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要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4.
聂黎萍 《江苏教育》2023,(12):48-50
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个人对偶像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泛偶像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常常会陷入偶像崇拜的误区。班主任要理性看待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情感发展、价值认同和追求方面的作用,挖掘偶像内在的人格品质与精神魅力,突出教育引导和榜样优化。班主任应将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增强偶像的教育性和榜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及榜样偶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特征,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长教师对偶像崇拜的态度及教育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榜样偶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并寻求榜样偶像教育的新途径以正确引导青少年,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历程。将他人或团体当作崇拜的对象,期望自己也能羽化成对方,或将对方视为学习的目标,以享有对方的荣誉,藉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同时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青少年偶像崇拜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内容,但其基本特点主要是对外部形象的欣赏与模仿,“形象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偶像崇拜能够产生超越于现实和自我的情感体验,它排斥现实生活内容,使青少年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或生活方式。同时,它还常常削弱青少年自我约束机制,对我们的伦理传统和道德规范产生破坏性影响。年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7,(1):69-73
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深刻和持续的变迁,从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脉络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崇拜的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偶像建构过程从官方构建到官方、市场、个体三者互构;青少年偶像崇拜由社会楷模到情感依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由此产生了挖掘优质偶像,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和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等引导当代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对策的思考,以期能为现实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薛晓阳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新内容。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其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虽然不像许多人所夸张的那样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诸如崇拜明星、伟人...  相似文献   

19.
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对我们更好地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广州市的高中、职高、职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主要特点、偶像教育环境及其环境期望作了归纳与相关性分析,藉此对青少年教育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对我们更好地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广州市的高中、职高、职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主要特点、偶像教育环境及其环境期望作了归纳与相关性分析,藉此对青少年教育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