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中的计划和自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划和自由之间的关系是贯穿 2 0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议题 ,充分反映了科学与社会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考察了 2 0世纪有关计划和自由之间关系政策争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科学史上的案例 ,论述了科学中计划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通过与科学史的密切合作,将会有助于科学教育培养未来的职业科学家和引导广大公众了解科学的本质。首先,本文将会说明把科学史引入课堂能够提升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更有作为的职业科学家。其次,当前关于"智慧设计"的争论引发了诸多针对儿童在学校课程中应该学习何种科学的重大问题,本文探讨了在这样的形势下科学史家如何能为普通公众的科学教育提供支持。最后,本文通过考察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表明科学史怎样才能更符合一般教育的兴趣和要求,这些远远超出了科学史家通常所处的封闭的学术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受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纲领的影响,科学史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范式,即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史研究。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学争论、科学家身份的形成、科学知识的生产场所、科学话语、仪器设备等许多方面。这种新的科学史研究既向传统的科学史提出了挑战,又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学周“计划科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邦红 《科学学研究》2008,26(6):1149-1156
 揭示1942年吴学周拟定的《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计划所反映的思想、思想的来源、背景和实质等。认为:吴学周是坚持“计划科学”的,他的计划限于应用科学并充分考虑计划中的“自由”,计划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其次是各方的“合作”。《刍议》的理论来源有贝尔纳的“计划科学”理论,也有波兰尼的“科学自主性”理论,更有国内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作为基础。其实质是完善建制化的尝试,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运用计划理论对科学发展进行“计划”。计划中的机构体系是我国建国初期所采用的体系。其中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广泛运用,在我国科学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纲领的提出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佩 《科学学研究》2019,37(2):212-218
苏联代表团在第二届国际科学是大会上首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史观,尤其是鲍里斯·赫森的“牛顿《原理》的社会与经济根源”探讨牛顿的科学工作与时代的社会经济语境之间的关联,与当时的科学史研究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苏联人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释科学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存在教条化、庸俗化等问题,在大会上并未取得期待的交流效果。但他们的科学编史学方法在会后持续发酵,在史学界的猛烈批判和科学家们的盲目推崇中不断引发争论,最终为科学编史学的社会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科学争论与科学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科学争论之于科学史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实证论的、社会结构论的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三种争论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SSK争论分析对科学编史学重要而意义深远的冲击。文章从争论分析的视角,对科学史的辉格解释、内史-外史之辩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指出科学史研究所能面对的“历史实在”,实际上是一种“语境实在”,SSK及其争论分析方法,正体现了一批科学史家把握此实在的某种努力。  相似文献   

7.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转换。促成这一转换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科学研究项目在尺度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科学界对大科学与小科学的广泛争论,而这一争论体现的是科学家对于研究路径选择和科学研究优先性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文章通过以大科学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了大科学与小科学争论的要点,从科学自主性、科学价值和科学研究路径选择、科学家培养等角度对这一争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这一争论是科学建制过程中的一种内生张力,这一内在张力不可消除。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10)
生物科学史是科学家们发现、探索和研究生物世界的历史,它包含着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能够认识到生物概念是由科学事实经过论证形成的。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质。20世纪30—40年代,英国左派科学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有品质引入到科学研究领域,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贝尔纳主义。贝尔纳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创新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成为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等一些科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影响至今。因此,对贝尔纳主义的研究,不仅能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拉伍洛克是一位著名的大气科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应邀参与了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太空探测计划,之后在1968年提出了盖娅假说。该假说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争论最激烈的主题之一。文章简要介绍拉伍洛克的一生,重点在他走上独立科学家道路之后创立和发展盖娅假说这个过程上,以获得对这位独立科学家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史研究是以学科独立与学术自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科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编史学也长足地发展起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还没形成系统研究。文章主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科学编史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对开展科学编史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科学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史研究存在着“科学味”与“人情味”;“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不对称问题。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分析,这种“不对称”的产生,主要是实证主义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科学研究活动应是以科学家为主体活生生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科学家自身的主观价值判断,更是科学家理性和非理性交织的创造性思想活动。科学史研究应更多地引入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连串的事件表明,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有可能犯错误,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不例外。英国作家、《新科学家》杂志顾问迈克尔.布鲁克斯(Michael Brooks)在他的新书《十三件没道理的事情:史上最令人感兴趣的科学之谜》中,盘点了科学史上最让人不可思议的重大错误。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史研究的语境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科学史研究的成熟。本文认为科学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史方法和过渡时期期的外史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具有综合化和整合化的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史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外史统一方法、“辉格”与“反辉格”统一方法、历时共时方法、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统一方法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论争是伴随着科学与政府的关系演化而展开的。这种争论早在19世纪已经出现,经历了20世纪三场著名的争论,目前又蕴含在关于克隆人研究的争执之中。关于科技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争论将长期存在,关键要把握其中适度的权力张力。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从科学史定义看科学社会史的地位科学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是不断变化的。这既能反映科学史自身研究内容的变化,又能体现科学的价值和影响的改变。要想从科学史的定义探讨科学社会史的地位,那就应该着眼于近期的定义,起码应该是本世纪以来的定义。萨顿认为,科学史是有关“客观真理的发现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物质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终结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这个定义中的第一句话是指科学学说史,第二和第三句话是指科学的社会影响以及理论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17.
认识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探究其教学方法,对高中生物教育至关重要。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也介绍了大量生命科学史的有关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内容,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经过深入研究,可以从感受科学家生平,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敢于质疑4个方面深入挖掘科学史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墨菲 《百科知识》2010,(17):32-32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争论,在哲学和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已经持续了几百年。最近,英国科学家宣称已经破解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的谜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与SSK实验室研究关注“知识实践”的社会建构不同,SSK科学争论研究侧重于对争论中的“知识主张”的建构过程进行社会学研究。鉴于此,文章拟从“研究场点”、“关于争论的争论”、“争论分析方法”三个层面,在阐述利益模式和经验相对主义纲领的基础上,就SSK科学争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SSK争论分析方法之于科学史的意义展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学会》2015,(9)
我国科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参与国际科学理事会发起的一系列重大国际科学计划。本文在对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历史、现状与参与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寻我国科学家未来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发展趋向,以期为我国科学家参与民间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科学地位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