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兹将这一条消息引述如下: 美国目前有一张颇为流行的“快餐式”报纸,这张报纸的特点是消息报道简明扼要,三言两语道出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最长的消息不超过300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题。这种报纸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这条消息给了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人们:新闻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向“短些,短些,再短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最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有多种多样的体裁,如消息、通讯、来信、评论、调查报告等,被称为“十八般武艺”。而这“十八般武艺”中,消息是常规“武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它以简要的文字真实地迅速地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消息是报纸新闻的主体。报纸所以被称作“新闻纸”,就是因为它以刊登新闻为主,新闻则以消息为主。消息在报纸上要唱主角,要占主体地位。这是现代新闻写作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新闻界同仁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简明新闻是新闻文体中的“轻骑兵”。它以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主题集中,内容单一,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等特点,显示其特殊作用。它是“迅速、准确、明了、经济”地为广大听众服务的一种宣传手段。广播中的“简明新闻”节目,有的以独立节目形式出现,有的镶嵌于新闻节目之中,一般每次五分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报道几条到十多条消息,一般每条消息只有一百多字,在这样极短的篇幅内,怎样才能编写好简明新闻呢?首先要求广大通讯员练好浓缩新闻事实,精造新闻要点的本领,多多提供字贵如金,又简又明的新闻产品。其次是广播编辑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对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4.
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现在的消息,一般要求以客观的形式出现,不允许记者在其中发议论或作出主观判断。即使想通过报道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所报道的事实来表达倾向。对于报道事件性新闻来说,最常见的消息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征是:整条消息根据某一事实的各方面的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将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置于最前面,于是就形成“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的报道结构,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就像一座倒置的金字塔。例如下面这条美联社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记者来信这一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以显著位置出现在各级报纸上和广播里。(一)目前,有的新闻学著作(如《新闻写作基础与创新》徐占焜著)把记者来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专章介绍,但大部分著作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体裁,而把它归到已通行的文体之中。有的认为记者来信是一种“评述性消息”,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工作通讯”,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6.
天山建设报是一张四开四版新疆兵团工帅党委机关报,面向新疆兵团建筑行业。1998年,找社在首发“新疆博格达峰发现”佛泺”消息和不发并核实“新疆博乐境内首次发现蜂鸟”一稿过程中,得到一个启示:对于新闻,既要以敏感和速度去发现报道它,又要有稳妥保真的求实态度对待它。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消息从手边溜走和错发一条新闻,都是失职。“蜂鸟”在本报折翅1998年“十·一”前夕,我们收到来自博乐一篇来稿,称那里首次发现了罕见的蜂鸟。蜂鸟应生长在热带,而在高寒地区被发现,无疑,这是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来稿还附寄了“蜂鸟”…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的年代里,要报道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光发条消息,是很不够的,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记者述评”,则可以弥补消息的不足。从去年1至10月,本报发的25篇“记者述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人民对获知大陆真实消息的渴望开始得以补偿。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增加发行量,台湾各家大报纷纷推出了“大陆新闻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在有限的条件下,“大陆版”逐渐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点。篇幅较大,尚欠规划各报“大陆版”都有一定篇幅,一般在半版左右,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刊出时间有的每天一次,有的隔天一次,有的则每周一两次。台湾三家大报之一的《联合报》以大半版的篇幅,每周固定一次,每次大约刊登16条消息,一两幅照片,在编排上也较为认真,在各个“大陆版”中是办得最为出色的。“大陆版”由没有到有,而且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这的确是一大进步,堪称一片新园地。但总的看,“大陆版”的报道还较零碎、不完整,似乎在东抓一篇,西拼一条,给人以没有明确报道方针,缺乏周详组织的感觉。这也许是受编者思想局限、条件限  相似文献   

9.
有的报刊常常是一条消息刚发表,否定该消息的消息便接踵而来。如有的报刊先登出“中央已不再建立第三梯队”的消息,后来又说这是“误传”;更有甚者,有的报刊竟把一位健在的知名人物说成已作“千古”,不少报刊还争相转载。如此“肯定——否定”,真真假假,弄得读者晕头转向,不知信谁的好。这样势必会引起人们对报刊的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10.
说来也奇,忙忙碌碌当了大半辈子记者,直到老了做了教书先生,旁观者清,这才大抵上弄明白写稿要想到读者是怎么一回事儿。例如,读了9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该报记者、通讯员写的《京九铁路黄河大桥动工》消息,全文约480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铁路的起、终点到底在哪儿。这“京”字还好对付,一般还不至于糊里糊涂猜到南京去;而“九”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就费劲了。找来同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读了新华社就此而发的通稿,这才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这条铁路要直达九龙。如此说来,在“九”字后边括上一个“龙”字,读者对这个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还有,消息中对于这条大干线要穿过的省、市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记者来信这一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以显著位置出现在各级报纸上和广播里。 (一) 目前,有的新闻学著作(如《新闻写作基础与创新》徐占焜著)把记者来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专章介绍,但大部分著作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体裁,而把它归到已通行的文体之中。有的认为记者来信是一种“评述性消息”,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工作通讯”,众说不一。记者来信究竟属于新闻的哪类体裁?我认为,记者来信既不同于迅速而简明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消息,又不同于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通讯,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事件通讯的写作顾名思义,事件通讯是以事件为内容的报道,它比消息的写作容量大。一般地说,消息为了争取时效,要求写作迅速、简洁,只能概略地报道事件发生或结果的情况。因此,有些重大的事件,单发消息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欲,这就需要通过事件通讯的报道,对该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介绍,甚而对有的事件能写出更深层次的反思。可以说,事件通讯往往是事件消息的放大和延伸。这种“放大”和“延伸”,包括报道的事实和报道的思想。只有做到这一步,事件通讯  相似文献   

13.
有人对5家报纸平均每月刊登在一版的会议消息作了统计,最多的是79条,其次是63条、54条、53条,最少的是45条。可见会议报道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几年,特别是新闻改革以来,一再强调要减少会议报道,可就是减不下来,原因是什么呢? 以“格”取舍,是其一。不少新闻单位在报道会议时都有个“格”,拿这个“格”作为登不登某条会  相似文献   

14.
谁能想到,我的一张新闻照片,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 1997年11月20日,我在《扬子晚报》头版看到一条短消息,说南京总统府遗址的围墙被人“擅自破坏”改建成一个“非常西洋化”的酒店门面,并在两侧“配有裸女浮雕”。这些与周围的古建筑群的风格极不协调。我马上想到,南京总统府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统战意义。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密切注意。但是,这条消息太短,读者很难全面了解现场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图片报道的话,就会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15.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有的丢胳膊少腿,构不成一篇完整的报道。为了克服消息写作中这种种不规范的现象,运用新闻诸要素既要做到准确,又要灵活巧妙,便颇有“学问”了。现…  相似文献   

16.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17.
谁能想到,我的一张新闻照片,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1997年11月20日,我在《扬子晚报》头版看到一条短消息。说南京总统府遗址的围墙被人“擅自破坏”改建成一个“非常西洋化”的酒店门面,并在两侧“配有探女浮雕”。这些与周围的古建筑群的风格极不协调。我马上想到,南京总统府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统战意义。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密切注意。但是,这条消息太短,读者很难全面了解现场的情况,如果有一张图片报道的话,就会一目了然的。说来也巧,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新闻中播发了继秦…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消息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何事”往往是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何事”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没有“何事”也就无法写成消息。即使是简讯或快讯等,常常没有“何时”、“何人”或“何地”,却不能没有“何事”。由此可见,消息写作正确掌握和处理“何事”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消息中写出的“何事”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写作的实践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9.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很不满意,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领导的重要活动不仅需要报道,而且要舍得版面,配以言论,突出报道。问题是凡会必报,凡是领导参加的活动就得上要闻版,凡是领导讲话,甚至一些无关紧要的老话、套话、空话,也充斥版面,这就大可不必了。人民群众是报纸的受众主体,也是报纸报道的主体。这一基本观点要真正休现在办报上。消息在选材上  相似文献   

20.
精耕细作     
今年的麦收季节早已过去,但有一条与麦收有关的消息,却至今不能从我的记忆中抹去,颇有点“耿耿于怀”。这是一则气象消息。5月下旬,我翻开一家中央报纸.读到这条消息。文中说,黄淮华北麦区出现大范围连阴雨和干热风天气的可能性较小,但要注意局部地区的大风和冰雹,以防“麦田倒伏”。就在这条消息上面,刊登了一篇速写,其中说:“绿油油的麦田,在雨中拔节、孕穗……”这些句子,令人愕然。“麦田倒伏”,莫非它是站着的!麦田“拔节、孕穗”,岂不要生小麦田了!这首先会乐煞国土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要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