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①。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冉彬 《教学与管理》2009,(10):114-115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人的主体性发挥。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加以探讨。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客体 ,又同为主体。主体与客体是标志着活动者与活动对象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总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创新教育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因此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当教学过程展开时 ,从教师这一主体来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4.
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康德、黑格尔等人对此都有过论述。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以上成果,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人。在此基础上,主体性即指现实的人所具有的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的特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作为主体性人的历史作用始终是以实践的方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特点在于:它是关于“人”的一种活动,亦即是说,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对象)都是人,而人是一切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教育过程必然内在性地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已略有论及,但这种主体性的内在意识根据或心理根据却似乎还未能说清楚。我认为,这种主体性与人的价值意识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人的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6.
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也在日益取得新的成就。客观世界的变化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理论也需要新的变革。主体性教育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趋势。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1.主体性的含义及特征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是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 ,即人 ;客体是指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即客观世界。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的人在各种认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征。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 ,有四个…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历史就是其追求和实现自身本质,展示其主体性的过程.教育必须考虑如何适应一定社会阶段的人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是个体自主与整体和谐的统一,而个体自主与整体和谐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这在教育目的层面上看,要求的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和谐统一.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始终存在并亟待解决的矛盾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求与社会对人的功利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要尊重人性,回归童真世界;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的主体地位始于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主体地位从哲学意义上考察,则涉及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主我”与“客我”两对范畴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而人的自觉活动则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觉活动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所以,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人是在能动的超越现实、创造性地改造现实,使客观世界日益人化,使社会日益进步。在历史的前进中,人总是将自己微观的、有限的人生追求活动汇合成客观的“合力”,从而创造着历史。在终极意义上说,人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人的发展才是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试图通过活动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简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 要理解主体性教育,必须理解主体、主体性与教育的关系。 何谓主体?马克思认为,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心理科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越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去做。而主体性不强,也称自我意识不成熟,他们往往被动、机械地适应环境。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主体性鲜明的人,这正是教育应承担的培养任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12.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13.
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某种精神性的实体,但是,人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成为人的,才成为认识的主体的,因此,认识的主体性具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认识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构成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认识自我价值是对主体的内省,追求具性发展是主体性的外化,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追求人的本质力量实现,此胡是逻辑递进、渐次提高的,又是互为条件的。“内省-外化-实现”也是互动互为、交替上升的,最终是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受到历史的、时代的、化的、社会的等背景的制约,由此,人的主体性实现有一个境界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人的本质的实现是相对的,是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对等互补和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一、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与意义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性不是天生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本质属性,是后天获得的本质力量,人作为主体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现实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作为主体的人对其外部环境的改造是同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来改造主观世界,改善认知图示和优化品德结构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目的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着自在和自为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人的…  相似文献   

16.
一、从人的主体性到实践的主体性主体和客体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各自只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它是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特性.人不但始终是自己活动的主体,而且首先是物质活动的主体.人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在客体的改变了的形态中确证主体的力  相似文献   

17.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然而,关于主体的观念和实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学生如何从课堂的客体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有何作为?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主体性建设,这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决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是现实的人,是人把人作为自己建设的对象,它包括自己把别人把自己作为建设对象这二种情况。人把自身作为建设对象标志着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深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人类历史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创造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这个发展、进步过程中,人是社会的唯一的有机构成要素,是历史的有目的的创造者,他以主人的身份来审视和改变着他周围的一切(自然界、社会、人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而人是社会的主体;另一方面,人又是一个与其主体性相伴随的客体,或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主体性思想探析刘明贵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力图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进而展示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根本特性,是指主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其根本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主体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