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韵补》声类与南宋声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补》,南宋吴棫(才老)撰,是讲古韵分部的.它在古韵分部史上的价值,历来很受重视,至于它的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南宋声母问题,则很少有人注意. 《韵补》一东:“江,沽红切……凡反切皆用今音,后仿此.”这就是说,《韵补》用今音注音.它着重用反切下字标明古韵的部居.至于反切上字,即声母问题,则比较复杂,应注意下述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2.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方法是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这个方法大约兴起于汉末,开始的时候叫做“反”,又叫做“翻”。唐人忌讳“反”字,所以改为“切”字。“反”和“切”只是称名的不同,其实同义。在制定国语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前,我国使用反切注音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许多古书传往和旧辞书都用反切注音,因此对于反切有必要作一番探讨。反切注音有个根本原则:“上字定声,下字定韵”。也就是,反切上字要用跟被反  相似文献   

3.
反切浅说     
壹、反切是怎么回事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例如“东,德红切”就是用“德”和“红”这两个字给“东”字注音。这种方法有点象是拼音,但又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拼音。用来注音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它做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它做反切下字,而被注音的那个字叫它做“被切字”或“所切字”。反切注音的方法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便是“被切字”的念音。“反切”本来是指这种注音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称“××”,唐代以后一般均称为“××切”,后人因而把用这种方法所表示的音值也叫做“反切”了。如有人问:“东的反切是什么?”回答说:“是德红切。”其实“德红切”是反切这种方法在“东”字上的具体运用,说确切一些,它是“东”字的反切读音。  相似文献   

4.
李海英 《学语文》2008,(1):45-45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及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及调,切出被切字的读音。如“海”。用反切注音是“呼改切”,其中 “海”是被切字,“呼”是反切上字,“改”是反切下字。目然,这个反切所注的音与今音hai仍然相合。然而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本来依据反切下字可以得到被切字正确读音的一些反切。现在却难以拼出与被切字相同的读音,因此一些老师在利用反切注音字典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5.
反切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用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字是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文字,它采用反切的方法创造而成,形体上用两个整字、整字与偏旁或偏旁与偏旁拼合而成,字音是组成它的字的音的拼合。拼合造形、反切造音是其基本特点。反切字与合文、合形字、合音字有联系也有区别。反切字存在于汉字型文字中,体现出反切不仅仅只是一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6.
反切与反语     
反切,是汉语传统的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它用两个汉字来替另一个汉字注明读音。反切上字表明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表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即被切字与反切上字有双声关系,与反切下字有叠韵  相似文献   

7.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反切是怎样产生的呢?西汉以前还没有反切。当时的人遇到古书中难认的字,只能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注音,换句话说,是采用同音字的方法来注音。这种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因为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虽能找到同音字,但那些同音字却都是冷僻字,注了等于不注,于是,有了反切的发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  相似文献   

8.
<韵学集成>和<直音篇>为明代章黼所撰,均成书于明"天顺庚辰"(即1460)年,后者取名为<直音篇>,易让人误认为它是<韵学集成>所有韵字的"直音篇".本文从二书的编排体例、收字和注音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直音篇>具有注音并非都是"直音"、以部首为序编排、许多韵字的反切与<韵学集成>不同等特点.同时,认为二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当属同一音系,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姊妹篇,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韵书体系.  相似文献   

9.
反切上字表双声;反切下字表迭韵。可是有人这样说:“迭韵易知,双声难明”。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要满足便利韵文押韵的要求,很早就有了韵书,比如,隋陆法言的《切韵》就是。韵书的编制,首先是把反切下字是迭韵的类聚起来而成为韵类,并且用一个字来标目,如东、冬、钟、江就是。至于反切上字,却是一盘散沙。直到唐末,  相似文献   

10.
丁治民 《家教指南》2011,(1):99-103
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引《说文》反切共九条。通过对九条反切内部分析和外部比较,《说文》反切来源不仅有"述",而且有"作",注音时代应在《字林》之后、刘宋之前。  相似文献   

11.
反切与音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一种汉字注音法,“反”和“切”都是拼合注意的间思,反切注音的基本原量为:反切上字代表切字声母,反切下字代表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产生的时代距今已1800多年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汉字读音也在发生变化,而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义各有自己的音变条件,因此,用古反切来拼现代音,许多切语就拼不出被切字的准确读音,甚至切出来的音在今天汉语语音本系中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语音起了变化,反切上下字承袭旧制不变,则反切注音功能,在今音国语音系中必见削弱。古今音变,要在“声韵协变“、“浊音清化“;而反切依今音出切,其有宏观原则,即当视声韵调之彼此制约而上字定其声、下字定其韵。将此原则加以细化,表述为可供操作的出切方法,即有反切的现代门法。  相似文献   

13.
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 我们的先人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常见的有: (1)直音法(2)叶(xié)音法(3) 反切法。 (1)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有的找不到同音字;有的注音的字比被注的字还难认,这就没意义了。 (2)叶音法是临时改变读音,不尊重约定俗成的正确读音。易造成语音混乱。 (3)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成新的音,就是被注字的读音。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代的读音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反切的基本方法,一般都能切出现在的读音来。当然,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现在的读音了。  相似文献   

14.
一、等韵图产生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者合成。《诗经》以来,诗人和民间歌手除了注重押韵外,还常用双声、迭韵来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1]。因此,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们初步掌握了把一个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的方法。及至东汉末,安世高等僧人在洛阳翻译佛经,把梵文的拼音法传入了中国,于是在本土经验和外来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反切”这种新型的汉语拼音法。它同以前用一个字给另一个字注音的“读若”不同,是用两个字来拼切一个字的读音,即“上字”表声,“下字”表韵和调[2]…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课本内容分两大系统:一个是文选,一个是常识。两者相比较,常识更重要一些。其重点所在:一、工具书工具书这一节主要是记住十来种工具书各自的特点。1、《说文解字》是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本义。2、《康熙字典》先注音后释义。注音依次列《唐韵》、《广韵》、《集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反切是古代注音方法之一,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前一个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有所考辨就在释文之末用一个“按”字表示。3、《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  相似文献   

16.
修订本重排版《辞源》在注音释义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若干问题,注音中的反切选择即为其一。文章以肉部字为例,从一音多切时保留反切的选择、涉及不同韵书或字书时反切的选择、同一种韵书中不同反切的选择等3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辞源》注音过程中在反切的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办法和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切韵的探索韵书的产生和反切的应用很有关系,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来人独知反语。”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也有同样的说法.孙叔然名炎,是汉魏之间人。实际服虔、应劭已用反切注音,都较孙炎为早。反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分析汉语音节结构的能力。以后根据写诗写韵文的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书章句集注》反切类目的分析发现,反切并非纯粹的注音术语,还具有以音辨义、辨明古今字、指明通假、表叶韵、明异文等作用。在朱熹的反切体系中,注音、析形、辨义的原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9.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使用的一种注音方法。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用汉字来注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唐代以前称作“××反”(或“××翻”),宋代以后称作“××切”。“反”和“切”虽称名有不同,其实是同义词,都是注音的意思。反切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汉魏以后才盛行,后来经过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