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2.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3.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4.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相传曾有两户人家相邻,因这土地应怎分,谁家多谁家少起了争执。一家有个亲戚在京城做官的,便写信告知,那个官  相似文献   

5.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相传曾有两户人家相邻,因这土地应怎分,谁家多谁家少起了争执。一家有个亲戚在京城做官的,便写信告知,那个官爷便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户人家便退后三尺,邻居一见便心内惭愧,亦退后三尺——于是成就了这六尺巷。  相似文献   

6.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这是2006年11月,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给“六尺巷”的题词。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7.
桐城六尺巷     
正路过小镇桐城,决定下车游览一番古今传扬的六尺巷。独自一人,按着路人的指点,在桐城的西后街,寻到了这条平平常常的小胡同。六尺多宽,百米来长,地面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的来由是有一段佳话的。相传,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京做了宰相,家人打算扩大  相似文献   

8.
石街     
几百年来青石板一直守在这宽不过六尺的街道上城堡石街~~  相似文献   

9.
六尺巷传说源于桐城,通过方志、口碑、风物及戏剧等媒介流传。运用文化符号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解读六尺巷传说,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大量象征符号和丰富的人类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脑像大海     
有一天,小强气嘟嘟地从学校跑回来。爸爸看他一脸的不高兴,就问他:“小强,你怎么了?”“怎么了?小明说话气我呀!我都快受不了啦。”“他说你什么了?”“他说我个子矮。”小强很气愤地说,“虽然我个子很矮,可是我心胸很宽。”“你的心胸真的很宽吗?”  相似文献   

11.
题目1、今有方窖,广四丈六尺,长五丈四尺,深三丈五尺。问:受粟几何?答日:五万三千六百六十六斛六斗六升三分升之二。  相似文献   

12.
珍品小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忱去探望他,看见客厅里铺着一领六尺见方的竹席,很漂亮,便道:"你从会稽来,可能带回好几领这样的竹席吧?给我一领好不好?"王恭没说什么.  相似文献   

13.
心宽则无墙     
<正>最近读了一本散文集《心宽如海》,让我想起了"六尺巷"的典故。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而县  相似文献   

14.
静海男儿(之二)本刊记者老成吴万章,34岁一条汉子,大手大脚,大头六脑,脸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细眯眯一对笑眼,表情怜人,言语至城,精明细腻,滴水不漏……从外表上看,吴万章就该是那种在商海中干一些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生意的人。但你竟猜不透这位六尺血性男儿现在...  相似文献   

15.
正"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赵孟的一句名言。结字,是因时、因人而变化的,这容易理解。如从大篆而小篆,从隶书而楷书,从行书而草书,因时代的变迁、书体的发展,单字的结字各不相同,正如同为楷书,欧阳询的严峻、颜真卿的宽博,也各不相同;从半方尺的尺牍,到六尺对开的屏条,结字也各不相同。但用笔也即笔法,说它"千古不易"似乎就令人不可理解,它不也是因时、因人而变  相似文献   

16.
专家热线     
俞群  王晓燕  吕艳 《家庭教育》2007,(11X):24-24
我太放任孩子了吗? 家里人都认为我太放任2岁的儿子了,常警告我若不及早“管教”,孩子就会变成脱缰野马。我想知道,管教孩子的宽与严该如何掌握,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最有利呢?  相似文献   

17.
苦学作舟     
师父要送我墨宝了I我兴奋之余却又有些紧张,不知道师父是否会送我梦寐以求的那四个字。只见师父注视着书案上的六尺白宣,定气凝神片刻,便挥毫写了个道劲的“苦”字。这~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知道我的梦想又一次实现了!然而望着上面“学军嘱书”四个字,我激动之余却又有些脸红。原来我曾在私下跟师姐师弟透露过自己的夙愿,就是希望能请师父送我一幅“苦学作舟”的墨宝。爱华师姐和锡炯师弟善解人意,把这事写入了工作室网站上的“诗意花絮”中,于是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相似文献   

18.
六尺之孤     
<正> 六尺之孤,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编纂的《汉语成语大词典》释曰:“尺,指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市尺的六寸。孤:幼年失去父亲。指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这个解释大体不错,但给人一个疑问,尚未成年的孤儿为何仅以六尺来衡量?考《周礼》卷十三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曰:“七尺谓年二十知者。《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六尺谓年十五,故《论语》云:‘可以托六尺之孤’,郑注云:‘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彼六尺亦谓十五”。《后汉书·明帝纪》:  相似文献   

19.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父母家与一位姓叶的侍郎家是邻居。有一次,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一封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自己的美名。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  相似文献   

20.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教龄在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听了两节历史课。总体来说,这两位青年教师知识面很宽,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对学校倡导的学案教学和课堂教学流程把握比较准确,但部存在着课堂提问效益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