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明确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提出、完善、深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为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迁,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开分析,做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着重阐述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4.
人口问题是中国基本国情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人口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因素长期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解决人口问题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新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思想赖以形成并确立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要从变与不变、部分质变与总体量变的辩证统一中,正确理解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初级阶段国情没有变之间的关系。为此,党的十九大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6.
宋景田 《新高考》2008,(5):51-54
一、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历史呈现出两条主线: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它们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了党在四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时移世易,抓住主要矛盾、完成历史任务、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学说,从中得出深刻的经验启示。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认清基本国情,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坚持把握民族复兴主题主线,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些有益启示对于新征程上进一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特征对于未来我国法律共同体的成长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认识,是对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庄重承诺。改革创新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良方,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0.
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内涵,必须从剖析矛盾双方没有发生质变入手,即"社会生产"仍没有完全摆脱落后的现状,人民群众的需要多样化发展没有超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中央重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论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对于深刻理解这个历史阶段的本质,从而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多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泛指在一般社会都会长期存在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而是特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特有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还  相似文献   

12.
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自觉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认为,应该从社会的主要矛盾入手来探讨人民根本利益的阶段性要求同党的历史性任务的最佳结合点.党的历史定位是党的根本宗旨与阶段性、历史性任务的综合."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自身历史定位最科学、最完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但准确判断了我国当下的发展形势,还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新的变化,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发生变化、矛盾的决定性不一样、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发展,因而这一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科学认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从历史和实践维度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二是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两方面着重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三是从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发展路径方面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育人实践活动,其发展动力必然会伴随着新时代新要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呈现多样性,体现在多方面,表现为一种交互作用的合力,贯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根本动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当前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新时代党阶段性任务、阶段性目标的变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主要矛盾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社会及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全面解读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机制、内涵与影响,全面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保江 《云南教育》2011,(16):33-34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告诫我们,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相似文献   

19.
一、"两个没有变"——观察国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政治理论宝库有两大珍品,一是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完成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又要完成扬弃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的理论.二是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两大理论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和列宁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发展特殊规律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