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1~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二)教学要求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 读懂课文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3 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4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三)教学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 …  相似文献   

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重点了解爬山虎的脚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材及学情分析爬山虎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学生看到的只是那一墙郁郁葱葱的叶子,对它们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并无细致观察。而课文的重点部分第3至5自然段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通过"触、变、巴、拉、紧  相似文献   

4.
<正>《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写这篇文章时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的实际和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大胆进行了尝试,将教学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作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外形,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在墙上爬的,从中知道一些攀援植物的特点。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在把握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读懂节意的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  相似文献   

6.
吕虹 《小学语文》2007,(10):47-4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绿意盎然的爬山虎。其中的第3、4、5自然段,作者以细腻地观察、细致地描写展现了饶有趣味的爬山虎的脚。教材中有一个学习提示:“我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备课中,我初读课文后也打算运用这个学习提示,目的很明确:利用画一画来形象化爬山虎“爬”的动作,来趣化学生学的方式。可是顺着“画一画”的学习设计思路,我在接下来的备课中却犯难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课例简析]《爬山虎的脚》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具体地介绍了爬山虎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通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教学时,可以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8.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共同关注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叶老对事物的观察可以说是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因此写出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拿《爬山虎的脚》来说吧,他通过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文章就围绕“脚”来写。全文有5个自然段,讲了三个意思:一是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二是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三是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文章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叶老仔细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  相似文献   

10.
训练重点: 1、学习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的神奇,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2、学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怎样抓住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行具体描述。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说一说,查一查,做一做。 1、本文的作者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事吗?说给大家听听。 2、你见过爬山虎吗?把它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听。 3、读读课文,查查带点字的意思。 空隙 漾起 叶柄 拂过 萎了 4、默读全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再填空。 这篇课文的第(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第( )自然段写了和爬山虎的脚有关的内容。 二“、读一读课文,根据描述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成三段。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求:1.通过理解课文的词句,了解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舒服”“均匀”造句。4朗读课文。背诵第3~5自然段。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录像带。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介绍植物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一看课题,有的同学就要问了:人有脚,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怎么会有脚…  相似文献   

12.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共同关注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爬山虎的脚》共有三个意义段,其中第三段介绍爬山虎的脚,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该段应让学生理解:1.写了什么?①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作者把爬山虎初生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把巴着墙的脚比着蛟龙的爪子。由于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学生并不热悉,因而为学生从文字上认识爬山虎的脚,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造成一定困难。②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为  相似文献   

14.
熊伟 《福建教育》2010,(7):77-77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我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会说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呢?”  相似文献   

15.
一、深入钻研教材 ,落实训练项目《爬山虎的脚》虽然是一篇老教材 ,但是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 ;用准确、精当的语言 ,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正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佳作。所以 ,新教材把过去的“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重点训练项目修改成“重视积累语言”。围绕这一改变 ,课后的“思考·练习”也随之进行了删改 ,修改后的练习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 ,反映了在教学思想上 ,从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  相似文献   

16.
《爬山虎的脚》是“九义”教材第七册最后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体现该单元训练重点的例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课文。有条件的地方,可课前让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的情况,使大家都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上课时趁热打铁的引导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2、检查解决(读音、讲形、说义)生字新词。(出示小黑板、五个生字、七个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投影或小黑板出示下面问题) ①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 ②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③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变成什么样儿?触着的、后来变成什么样儿? 4、朗读课文之后,小组议论问题。 二、导学课文,领悟写法 1、导学课文一、二段。 (1)齐谈、思考(投影或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爬山虎长在哪里?谁看见?与其他植物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作者会把爬山虎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  相似文献   

17.
朱瑛  熊伟 《辽宁教育》2010,(7):96-97,127
片断一:生成精彩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山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关注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依据教材编排来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地区往往时值冬令,爬山虎也已枯萎。怎样再现爬山虎清新、明丽又令人神清目爽的真实面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呢?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这里仅以该课文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依据教材编排来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地区往往时值冬令,爬山虎也已枯萎。怎样再现爬山虎清新、明丽又令人神清目爽的真实面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呢?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这里仅以该课文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紧扣“脚”字,理清课文思路课文的思路就是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思维线索。理清课文的思路,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爬山虎的脚》主要介绍的是爬山虎这种植物,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课文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