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庄暴见孟子》节迭自《孟子·梁惠王》,题目是抽取了原文第一句。通过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文章开头先用庄暴见孟子一事作为引子。齐王向庄暴  相似文献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著名的主张之一,《庄暴见孟子》便是展示这一“民本思想”的又一篇典范文章。文章劝导齐王“与民同乐”,以实行仁政,短小精悍,观点明确。然而,却充分展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证技巧和谈话艺术。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庄暴见孟子》章,论述了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一次谈话。孟子抓住齐宣王爱好音乐的话题,借题发挥,趁机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以实现他“施行仁政”的主张。该章谈话颇  相似文献   

4.
李伟同学问:怎样理解《庄暴见孟子》一文中,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孔丘以后最主要的儒家代表,他拜见齐王当然是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刚见面,他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谈“仁政”,而是提出“王尝语庄子好乐”之事。孟子是从齐王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先取悦于齐王,从而使齐王接受自己的主张。出乎孟子意料之外,齐王却“变乎色”。面对这不和谐的气氛,孟子并没有气馁,他故意褒扬齐王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又替齐王解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齐王如释重负,而孟子在齐王不知不觉中转移了两个概念:“先王之乐”换成了“古之乐”,“世俗之乐”换成了“今之乐”。这样不仅消除了齐王的不悦,而且又引出了他的好奇心:“可得闻与?”孟子还不急于亮出自己的主张,而是反客为主,连发两问。这两问紧抓齐王好乐的心态,迫使齐王肯定“与众乐乐”。这样就自然地将谈话内容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为下面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齐王为什么“变乎色”?天津一中刘耀祥《庄暴见孟子》一文中说:齐王接见庄暴时,说自己好乐,问“好乐何如”,庄暴“未有以对”,退而问孟子。后来,孟子被齐王接见时,提起对庄暴说过的话。并问是否有这回事。接着写道:“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庄暴见孟子》一课中说到,当孟子问及齐王是否曾对庄暴说过喜欢音乐时,“王变乎色”。对于齐王为什么变色,变成了什么色,笔者认为值得探究,这对于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齐王丰富内心世界的感受、对齐王治国政治主张的认识、对孟子思想的把握、对孟子论辩艺术的领悟、对课文结构转承巧妙的学习以及对课文深刻主题的归纳等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宣扬“仁政说”的文章,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阐明了统治者要想使天下大治,必须关心人民疾苦,必须与民同乐的观点。为了阐明这一观点,孟子可谓循循善诱,欲擒故纵;迂回包抄,引人入彀。文章一开始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对话,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叙述比较简约,没有说明是什么理由,这是因为倘若先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势必与后文正面开  相似文献   

8.
《庄暴见孟子》记叙了孟子拿为王者要能够与民同乐的道理来开导齐宣王一事。是孟子宣扬其“仁政”的文章.即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关心人民的疾苦,能与民同乐。文章是对话体议论文,充分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板示教学艺术示例(之三)河北/许建国4图形板示A《庄暴见孟子》说明:这是三组对比图形,每一组突出一个谈话重点,三组合在一起,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展示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过程及孟子高超的谈话艺术。讲授本课,教师要抓住庄暴和孟子的对话要...  相似文献   

1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先哲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留给后人的醒世名言。该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缜密谨严的行文结构,长于譬喻的艺术手法,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晓畅而寓意深远的论辩语言,这些独具个性的论证艺术,无不展示着孟子散文长于思辨,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行文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孟子开篇便提出了“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齐王有着施行仁政的仁心。“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因如此孟子认为“是心足…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有几处涉及到“今”字:“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对于这几个“今”字,人们在理解上向来有分歧,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未作明确解释。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径取“今”的本义:“现在”。这样解释,从行文看似乎并无不顺,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现在”是此刻、目前之意。如果把上引几处的“今”字译为“现在”,则就肯定了说的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但《庄暴见孟子》是孟子通过设喻的方法,从“齐王好乐”这个基点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  相似文献   

12.
讲授《在暴见孟子》时,随机设置了一道写作练习题,从中得到启发,给自己的感觉是“小练习”锻炼了“大能力”。《庄暴见孟子》是孟子宣传‘与民同乐”思想的著名篇章。孟子这位说理大师,总能把他所劝说的对象说到口服心服。当他由“好乐”()说到“与民同乐”()的时候,他构想了两幅生动的生活景象作对比,来打动齐王:不“与民同乐”,王游乐时百姓“举疾首巨额而相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王游乐,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回:‘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相似文献   

13.
《庄暴见孟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记述了孟子一次见齐宣王并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的过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捍卫儒家学说,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孟子不仅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雄辩家,其机智的应变能力,清晰的论辩逻辑,生动形象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娴熟的技巧,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本文紧就《庄暴见孟子》一文窥蠡孟子的游说技巧。移花接木巧妙转题在辩论或游说中,如果话题或观点对己方不利,或比较难辩,就不妨采用移花接木也叫李代桃僵的方法,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15.
《庄暴见孟子》一文,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孟子的治国之道,“与民同乐”才能治天下的仁政思想,然而,此文还有另一个闪光点———孟子的论辩艺术。从这一角度出发,更能发掘出诸多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极有帮助的论辩技巧:一、循循善诱。即先将对话主题从对方喜好的角度逐步引向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上。如《庄》文中孟子由“齐宣王好乐”引到治国的“同乐”上来。二、连续发问。此处以气势压人,在激烈的争论中可使自己更处主动地位,如《庄》文中连续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次发问,使孟子占…  相似文献   

16.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17.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文字。但就中学语文课本及目前所能见到的几种高校教材来看,它们对其内容的概括或某些词语的注释都似有商榷之处。孟子并未说服齐宣王弃霸图行仁政这篇文字是孟子用他关于施行仁政,“保民而王”的理论游说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18.
(一)课文与作文素材课文中有很多的素材,可以证明不同的话题。1.归纳整合,集中使用:围绕一个话题,收集归纳素材。例如围绕“爱情”这个话题,可以把诗歌《诗经·邶凤·静女》《迢迢牵牛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钗头凤》《十年生死两茫茫》《致橡树》《诗经·卫风·氓》等集结起来,小说、戏剧《边城》《罗密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长亭送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联结到一起。围绕“说的艺术”,可以搜索整理出以下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寡人之于国也》《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相似文献   

19.
《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课本对“梁惠王”未作任何解释;而选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句下面,又注曰:[文惠君]梁惠王。我在所教的历届学生中,多次这样提问:“‘梁惠王’是战国时哪国的国君?”很多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悟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