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庆同新华日报的关系至为密切,是两个并肩作战的兄弟单位,共同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行径而斗争。在重庆,长江同志还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领导人。“青记”在“陪都”团结了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引导他们走向进步,做了种种有利于团结,有利于抗战的新闻报道,或至少取客观、中立的地位。长江同志在重庆期间,还进行了极其广泛而频繁的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在新闻、文化、学术各界里及其他上层社会人士中,做了大量的有益于抗战,有益于进步的工作。当时,虽然长  相似文献   

2.
在52年以前,我有幸被介绍到在长沙新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名记者范长江是这个社的社长,我从此就当了他的一个学徒。我随长江工作了两年,以后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新社在国统区的机构统统被封闭掉,我就再没有同他在一个单位工作,但是,我作为国新社这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还继续受到他的多方关照,他办新闻事业的思想和作风,还一直影响着我。长江比我大7岁,他在20—30年代,正好经历了国内许多重要事变。他当过兵;参加过“八一”南  相似文献   

3.
一人老了常沉缅于回忆往事。最近,新闻界的朋友们欣喜地庆祝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我不禁又想起了把我引上新闻工作之路的长辈之一范长江。在战争年代,我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教诲,使我永远难忘。1940年6月,我从浙江上虞来到金华,进入了国际新闻社金华通讯站工作。国新社是党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新闻通讯社,社长就是范长江。只是当时总社设在桂林,离金华很远,我只能从来往的信函和文件中,聆受长江同志的教益。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当局掀起了又一个反共高潮,我与通讯站的负责人计惜…  相似文献   

4.
我从三十年代中期起,就在上海同范长江同志相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时局的改变,又先后在武汉、长沙,桂林和他相逢,并有一个短暂机会,在桂林“国新社”朝夕相处。解放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工作和其他关系,仍有若干接触。长江同志是我所尊重的卓越的新闻战士,也是我的诤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栩栩如生。他被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的冤案,虽已平反昭雪,但我仍然觉得我应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我怀念长江同志的哀思,来表达我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同志是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和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和我们一起在新闻战线上战斗,引导并鼓舞我们排除一切困难,奋勇前进! 这里我想提供他在1947年2月5日有关“国新社”工作的一封来信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6.
我过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许多新闻界前辈曾经在多方面给予我帮助,三年前不幸病逝的邵宗汉同志,就是这些前辈中的一位。宗汉同志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的创始人之一。国新社于1938年由周恩来同志授命创办,团结了许多进步的  相似文献   

7.
黄洛峰同志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老前辈,解放前是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生前凡是同他一道工作过的同志,对他的为人都很敬重。我曾长期在洛峰同志领导下工作,有一件事印象很深。1943年,我在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工作。那时出版社经济困难,要经营副业来补助。我被派和新华日报馆的苏国华同志合作经营梁山土报纸生意。洛峰同志是内部的总负责人。我是对外经理,苏国华同志是产地负责人。因为一件事情,我和洛峰同志看法不一致,并且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8.
边春光同志是我国出版战线上一位老战士、老领导。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多数同志都叫他“老边同志”。这个极其平常的称呼,透着人们对他的敬重和亲和。我这里记叙的仅仅是他1983年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抓与出书质量有关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9.
良师益友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一九三八年的汉口。这年春天,全国记者云集武汉。为了团结广大青年记者,三月间,在党的领导下,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长江同志是主要组织和领导者。秋天,武汉外围吃紧,蒋军步步退缩,武汉的失陷,已在预料中了。“青记”决定撤离武汉,一部分同志去重庆,一部分同志去长沙,我是第一批到长沙的。长江与陈侬菲同志等也先后来了。会址设在都正街,房屋虽简陋,但大家在长江同志领导下,情绪很高。出墙报、开座谈会、出版会刊《新闻记者》。那时各报从战场上  相似文献   

10.
一、上海沦陷时期“国新社”在桂林展开发稿工作后,就计划筹设上海的通讯站。1939年春,我与王坪、张杰、汤轰振和朝鲜义勇队的韩志成同志,到皖南访问新四军时,曾分别进入苏南沦陷的大、中城市,了解沦陷区敌伪情况,回桂林后研究在华东敌后设立通讯站的问题。长江同志指出,当前开展敌后沦陷区的通讯报  相似文献   

11.
各位同志: 这次纪念“国新社”50周年,许多新闻界的老同志、长江的亲密战友都会聚在一起了,机会难得。今天又特地安排了“长江生平事业研讨会”,并邀我参加,我再次向会议的主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和长江在1938年开始认识(实际上只能说是1939年),1940年就结婚了。可是,在解放前,由于历史上客观的原因,使我们象走马灯似的,往往是刚碰到一起,不久就又分手了。解放后,基本上安定了下来。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岗位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革命新闻事业机关。国新社曾经培育过不少的新闻工作者,它所发表的新闻报道和特稿在国内外产生过重要影  相似文献   

13.
1939年秋,抗战进行了两年,国新社从长沙转移到桂林也有十来个月了。由于有党的领导,有广大民主力量的支持,成立将近一年的国新社总社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它团结了一百多位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其中不少是当时全国知名的。除了担任国新社领导的范长江、胡愈之、孟秋江、黄药眠、恽逸群等同志外,还有金仲华、刘尊棋、徐迈进、陈翰笙、刘思慕、  相似文献   

14.
1940年10月底,重庆《新华日报》派我到昆明采访,主要目的是访问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将军,并走一趟重新开放的滇缅公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和我结伴同行。龙云在连年军阀混战中以武力统一了云南。抗战以前,他已培植了一支完全由他指挥、给养由地方自给的正规滇军三万多人。在政治上他对国民党中央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与云南地方当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新闻生涯中,接受过好多位省、市、区党委书记、宣传部长的领导,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要数石西民同志。他从1955年到1964年,在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的十年中,一直关怀和领导《解放日报》的工作。我在他领导下工作,得到他许多指点和帮助。他的好作风,他出的好主意,直到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17.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三十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当时我在一个农业职业学校读书,对本科毫无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幻想将来当个作家。看了长江这些文章,又想学他的样子,当个新闻工作者。虽然以后几十年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不能望长江的项背,但以长江为榜样,搞新闻工作是铁了心的。从这个意义说,我很早就以长江为师,虽然他当时还只H十多岁,我仅比他小9岁。直接在长江领导下工作,接受他的…  相似文献   

18.
忆康德     
1939年的冬天,我作为“国新社”的记者在鄂中游击区转了几个月之后回到重庆,这个当时的陪都不仅在季节上是雾重庆,在政治上更加是雾重庆,阴霾、晦涩,看不到一点阳光,很想摆脱这些极度的沉闷。有一天,邵阳《力报》的总编辑严怪愚介绍张稚琴来找我,约我去桂林《力报》作战地特派员。同  相似文献   

19.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20.
(一) 我是1942年4月2日到《解放日报》去的。当时,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王鹤寿同志和陈云同志曾先后找我谈话。王鹤寿同志说:《解放日报》要改版,组织上决定派定一同志和你去工作。定一同志做总编辑,帮助博古同志抓好报纸的大政方针问题。你去做党的工作、干部工作和领导总务处的工作,帮助博古同志抓好机关内部的工作,是秘书长的名义。我对王鹤寿同志说:我过去没做过应付这么大局面的工作,而且是在犯过大错误的博古同志领导下工作,我怕干不了,希望组织上另选能胜任的同志去。王说,你顶着延安门市部这方面工作,也比较熟悉了,我们也是不舍得你去的,所以曾选了别的同志,但陈云同志从总的考虑,认为还是从我们组织部挑你去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