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历史课摆脱目前困境,进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其新时代人文教育目标的关键。历史课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即通过创新性地挖掘和使用历史材料、资源,使受教育者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等方面的素质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历史课摆脱困境,进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其新时代人文教育目标的关键。中学历史教育作为中学基础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历史课摆脱目前困境,进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其新时代人文教育目标的关键,历史课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历史课摆脱目前困境,进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其新时代人文教育目标的关键,历史课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历史课摆脱目前困境,进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其新时代人文教育目标的关键,历史课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洪晓泉 《考试周刊》2011,(34):174-174
在新课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历史教育要创新,历史课堂要创新。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际,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创造教育与历史教学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造性人才主要特征有 :对问题的高度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观念的流畅性、性格的坚韧与豁达性等。创造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创造。目前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历史课难教 ,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 ,厌学、怕学情绪较突出 ,历史课堂死气沉沉 ,等等。历史课遭冷落 ,历史教学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问题还在历史教育本身。如 ,历史教师的素质较低、能力较…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他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一、要树立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地位观历史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相似文献   

9.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笔者就中学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新动机,从而发挥强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课教学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历史课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 ,是关于育人的科学。人本身就是历史 ,只有历史才能说明人 ,抛开历史就不知道怎样做人。历史铸造一种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产生于对祖国历史的充分理解和认同 ,及对祖国的衷心热爱。由此可见 ,历史课在青少年成长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教育学生懂得做人 ,做中国人 ,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课 ;是进行爱国主义、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课 ;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的主课。它又是一门帮助青少年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正确…  相似文献   

11.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是贯串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负重感,培养学生以”八荣八耻”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 ,其主要目标是 :遵循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及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 ,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 ,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一、设计理念总思路可概括为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观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理念 ,依据学科特点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活化历史知识。一是更新观念。强调历史学…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叙述人类发展的具体过程和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具体的科学。作为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历史课,它在今天是普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因此,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不重视历史教育的,特别是本国的历史教育。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历史教学十分重  相似文献   

14.
白春银 《学周刊C版》2010,(4):155-155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公元2009年之时,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其雄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大地的改革也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进行了整整30年。30年来,教育战线的改革也掀起了层层波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体会到“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素质,一种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创新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一堂历史课,往往也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这对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尹双双 《学周刊C版》2023,(21):148-150
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南,更是时代的要求。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方面。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历史教学育人的基点。创新素质贵在创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创新理念,将创新素质教育渗透、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既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培养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学科。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饮血茹毛的原始时代,半坡氏族人在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上种上了世…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民族观教育问题事关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要把握其理论的、现实的和价值的必然性,回答好“为何教育”的问题。要着重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回答好“教育什么”的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的形成、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扎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拓宽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方面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思路;从健全和完善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制度法规、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建设、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大众传媒功能等方面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回答好“怎么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迅速行动,以更高远的历史站...  相似文献   

20.
我国榜样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不同的历史责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榜样教育形成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是榜样教育的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对榜样教育进行了继承发展。新时代,榜样教育引领个人全面发展,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涵养精神文明新风尚。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榜样教育要回应时代呼声,科学选树榜样;顺应时代发展,多渠道宣传榜样;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