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克己复礼为仁”之“克己”,现通释为“抑制自己”,是训始于马融 ,源于道家。孔子“克己”的本义为“己能”,“克己复礼”即“己能复礼”,其“克己”是一个弘扬自我的观念。“克己”之义由“己能”向“约己”的转变是儒学史上对孔子思想的最大转换。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步孔老二的后尘,效法孔老二,鼓吹“克己复礼”。孔老二和林彪鼓吹的“克己复礼”是什么货色呢?孔老二讲的“克己”就是要奴隶们安分守己老老实实按照西周的奴隶制度办事,凡是不符合周礼的事都不能  相似文献   

3.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克己”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特性,“复礼”是遵循人的生存之道,“为仁”是去成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永葆精神的光芒,不断进行文化创造,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克己复礼”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最具东方特色、也最重要的命题,它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克己复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特别深刻的哲学命题,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建立在人类深刻认识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并利用这个原理来科学地调整各种关系,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强烈要求道德的支撑,而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也就是“复礼”,无不是建立在“克己”的基础上,无不是从“克己”入手。  相似文献   

5.
孔老二是一个长着花冈岩脑袋的顽固派。在封建制逐渐代替奴隶制的历史阶段,他顽固地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以挽救“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维护和复辟殷周以来的奴隶制为己任,急急如丧家之犬,四出游说,八方呼号,妄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克己复礼”就是孔老二复辟奴隶制度的反动纲领。所谓“克己”,就是要克制自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一个明显具有政治内涵的命题;孔子对周礼有突破,但也有保留。《“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一文,将“克己复礼”归为纯粹的修身之学,且只讲孔子对周礼的颠覆,而不提孔子对周礼的保留态度,这就有可能导致对孔子思想的新的误读,不利于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圣贤“修身克己” “修身克己”是圣贤教导我们:人作为万物灵长,人该如何对待自己,如何提高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修身为什么要克己?这是从阴阳五行阵图中得来的,中国古人从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道理中得出克可能导致更高境界的生,比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为纯金、精钢。就是做人在“修身克己”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与价值。读书读了十几年,从没有从早到晚都大声朗读过,基本是默读状态。所以在《朱子读书法》中就说到:“古人诵书。  相似文献   

8.
“悠悠万事 唯此为大 克己复礼”——这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及其死党,从一九六九年十月到一九七○年一月,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连续写下的四条条幅的内容。他们把它挂在墙上,作为座右铭,把“克己复礼”当作自己万事中最大的事。他们“克己复礼”的反革命心情是多么急不可待,又是多么丧心病狂啊!“克己复礼”,这是两千多年前孔老二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路线和纲领。它的目标是“复礼”,即恢复西周所规定的奴隶制各种制度和与此相关联的礼节仪式。它采取的手段是所谓  相似文献   

9.
“天才”的“人主”矣,孔老二的忠信徒弟;“脑袋长得特别好”矣,效法儒术“心有灵犀”;蹲在阴暗的角落里,叨念着“悠悠万事,惟此,惟此为大,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呵“克己复礼”,抓住霉烂的稻草当金条圣旨;在孔幽灵面前躬腰屈膝,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到了孟子时代,“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各种治国理想,各种人生态度,各种处世方法先后创立。道家,儒家,墨家,杨朱等各种学说趋向于完善,同时又趋向于分化,仅儒家就分为八、九个派别。作为积极入世的孟轲自然也不甘寂寞,努力创建自己的学说,实现他的理想——“天下归仁焉”。在这个总目标上与孔子的追求没有大的区别,而在具体方法上是不一样的。孔子是“克己复礼”实现“仁”,孔子之后又过了将近两个世纪,孟子已不相信单凭“克己”能达到“复  相似文献   

11.
“克己复礼”是林彪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纲领。批“克己复礼”,批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紧密联系现实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问题,痛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回潮,坚持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这是当前教育战线极其重要的战斗任务。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在教育战线上的集中反映,就是要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案,恶毒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教育战线一系列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二,是个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反动代表人物。他为了实行他的“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竭力推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路线,也就是要复兴被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恢复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让那些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继续残酷压迫和剥削奴隶。事隔两千多年的今天,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这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也效法孔老二的“克己复礼”,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就四次写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挂在他的狗窝里。用“克己复礼”这个破烂货,作为他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政治纲领,狂叫要对那些被打倒了  相似文献   

14.
当前,批林批孔运动正在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运动实践,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孔丘的一生是为没落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一生,他的反动政治纲领就是“克己复礼”,就是搞复古倒退;孔老二的教育思想是为其“克己复礼”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所以,两千多年来中外反动派都极力美化和吹捧之道和孔老二的教育思想,把孔老二捧上“全民教育家”的宝座。叛徒、卖国贼  相似文献   

15.
林彪和孔丘都是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反动派。他们想的是同一码事:统治人民;唱的是同一个调:“克己复礼”;走的是同一条路:复辟倒退;用的是同一种手法:阴谋诡计;结果也落得同一样下场: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遗臭万年。孔丘是反动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梦想恢复奴隶制度,复古倒退,其复辟纲领是“克己复礼”;林彪是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国内外一切反动派的代言人,他也效法孔丘,把“克己复礼”作为反革命纲领,妄图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所谓“复礼”,就是复辟,开历史倒车。  相似文献   

16.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春秋末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于“克己复礼”。而这一主张的政治归宿便是“天下归仁”。“礼”与“仁”是孔学的核心,正确认识和哩解“礼”与“仁”及其二者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孔丘其人和正确评价孔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权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而“战国封建论”并非学术界的共识;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则可做出新的诠释,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正确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什么学问也没有的政治大骗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忠实信徒。他拼命鼓吹孔孟之道。孔老二为了复辟奴隶制、开历史倒车,提出了“克己复礼”这个反动纲领。林彪和他的死党,从一九六九年十月到一九七○年一月,不到三个月时间连续四次书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挂在卧室内。林彪把孔老二的“克己复礼”搬过来,告诫他的死党们要约束自己,把复辟资本主义作为万事中最大的事,这就充分暴露了他迫不及待地要颠复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野心。如果让他的复辟阴谋得逞,我们劳动人民就要回到解放前那种痛苦深渊里,那时,地主、资本家将重  相似文献   

20.
林彪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他再三挥舞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破旗,妄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从根本上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孔子生活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代.面对“礼崩乐坏”的形势,他顽固地站在奴隶主贵族立场上,为了维护和复辟奴隶制,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