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代作家沈从文以湘西边地书写闻名于世,作品以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为创作旨归,倡导"抽象的抒情"、致力于"人性"写作,三十年代的代表作《长河》关注民生、关注政治,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品格,文本中对反动当权者的讽刺和批判,对古老湘西未来走向的现代性倡往,和朴素的民治、改造思想,彰显了一个文学家的政治关怀。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是当下备受瞩目的一位年轻作家,但不论是其前期对于历史家族形而上追问的作品,还是后来对于现代化现实关注的作品,"伤害"常常成为他创作的一个主题.其作品中的人物,时时会让人感到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文学是人学,回到自我,回到存在,回到人类的内心生活,回到被金钱欲望遮蔽的精神高地.在展示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表达人类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的同时,让文学成为人类栖居大地的最后一个精神家园才是作家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文集     
作家毕飞宇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多面性。继小说《玉米》之后,由作者亲手编定的四卷本《毕飞宇文集》,收录了包括《上海往事》、《青衣》在内的作者所有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4.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5):38-41,54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是一部注重叙事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写出了七十年代泛政治化的时代氛围对人性的扭曲;同时由于作家丰富的乡土生活记忆与知识,作品中呈现出了苏北大地上鲜活的民间文化形态;另外,作品塑造了一个成功的男性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是当下备受瞩目的一位年轻作家,但不论是其前期对于历史家族形而上追问的作品,还是后来对于现代化现实关注的作品,“伤害”常常成为他创作的一个主题。其作品中的人物,时时会让人感到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文学是人学,回到自我,回到存在,回到人类的内心生活,回到被金钱欲望遮蔽的精神高地。在展示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表达人类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的同时,让文学成为人类栖居大地的最后一个精神家园才是作家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6.
毕飞宇在《平原》中塑造了一批肉身沉重、精神迷惘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成长之痛、家庭之痛和群体之痛,所以称之为"疼痛写作"。这些对疼痛的书写丰富了作品的内蕴。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动物化描写或衬托出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突显其行为举止的巨大转变,而独特的陈述句式的宿命论意味进一步加剧了疼痛的不可反抗性。故而劫数难逃与无路可走是众多人物难以摆脱的命运,这样的创作与阅读极具痛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毕飞宇的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所关注和肯定.从1991年的处女作《孤岛》,到《青衣》、《玉米》系列,再到《平原》和《推拿》,作品内容几经流变,但“疼痛”主题一直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中,如他所说,“我一直在‘疼痛’这个命题下工作”.本文从童年经验、生活经历、地域文化、审美追求四个方面探讨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疼痛”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作家声音     
<正>毕飞宇认为小说最高价值是上升到文化作家毕飞宇日前做客华中科大"喻家山文学论坛",就当代文学经典化话题阐述看法。毕飞宇说,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写作时不去辨别经典,是荒谬的。可是任何一个写作者,包括自己在内,永远不会把经典放在说话和文字中,那不好看。毕飞宇说,如果写一个作品,第二天就会死,不为活着,那写它干吗?写作是为生的,不是为死的,他写作,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比自己更好、更久的活下去。如何让自己的小说活得更久?毕飞宇说,自己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毕飞宇的小说语言轻盈而凝重,以自己个性化的语风实现了他的小说理想,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作家中,阿来是特别的,民族作家的身份使他在作家创作群体中独树一帜,而宗教思想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显独特。在他的笔下,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得到了再现。《格萨尔王》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之一,从写作手法到思想内涵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这其中除了作家各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外,还有多重原因。阿来以民族作家的身份,着重突出格萨尔王这一民族英雄人性的一面,以及格萨尔故事在藏族流传过程中说唱人不可抹杀的突出作用。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英雄的时代,更带领我们深入藏民族的腹地,去了解并探寻藏族历史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具备记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须一瓜,在电影《烈日灼心》热映过后一度引发学界关注研究的兴趣。直面人性的荒芜是须一瓜创作的一大特色,但在文学创作领域中,人性挖掘的作家作品如过江之鲫,为何须一瓜的文字更加震撼人心?文章以此为切入,分别以其长篇作品《太阳黑子》与《白口罩》为切入点,具体探究须一瓜是如何在文本中凭借细腻不失尖锐、批判不乏温情的写作特质,在文本中打破善恶二元对立结构,从而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特质的。  相似文献   

13.
联系毕飞宇的自述及其自传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小说中存在的诸多自传性因素。通过对其小说中的自传性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毕飞宇的创作动机、创作主题以及创作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看了那么多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让我们站上一个新的高度,看看作家是如何写童年故事的!本期“作家写童年”我们请著名作家赵菱来和小读者们聊聊她的写作故事,再从她的作品——《霓裳》片段中学习写作技巧。作家有话说创作长篇小说《霓裳》,在我的写作中,是很艰难又很让我难忘的。在这次创作中,我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写作秘密。  相似文献   

15.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2):18-1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6.
《广东第二课堂》2010,(7):38-39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当中,张洁是极为独特的一位。她的写作,从来都和灵魂有关,或者说,她的每一个字都源自她的灵魂。她的作品,总是由最细致甚至最细碎的生活小景人笔,而又总是着眼于展示人性最深处的光华。作品因为作家心中怀有的那一份大爱,而焕发着一份撼人心魄的大美。由此,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超凡拔俗的气质——圣洁而又弥散着温馨的人间烟火的气息。代表张洁艺术创造最高水准的,一直是她的散文。系列作品——《美丽的约定》《心的家园》《最亮的一盏灯》,体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准。  相似文献   

17.
西奥多·德莱塞是一位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作家。他的作品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又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人性异化。《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最受好评的作品。本文旨在以《美国悲剧》为例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解读德莱塞小说中人性异化的表现,探究人性异化的根源以及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毕飞宇是当代能够很好地书写女性形象的男性作家之一,在他的力作《推拿》中,以崭新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一群可亲可爱的盲人,并塑造了一批女盲人的崭新形象。这对于盲人书写是一个巨大突破,可以说是毕飞宇边缘化写作的又一次成功,对于毕飞宇的女性书写既是延续又是创新,也为女性话题写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正曾有评论说毕飞宇是"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毕飞宇在一次访谈中回应说:"说起我写的人物女性的比例偏高,可能与我的创作母题有关,我的创作母题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伤害"。[1]伤害,是毕飞宇作品的关键词。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古典的忧伤,他用平实朴素又暗含讽刺的语言叙述了社会对女性爱的缺乏,乡村女性为生存环境改善所作的艰苦努力,以及男权伦理社会对女性无意识的伤害。毕飞宇的"玉米"系列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乡村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写作有关植物的散文多如牛毛,大多模块式写作,只是做了一个文字的搬运工,在组合拼接,缺少独特的风格。在大量的同类体载中,作家衣水的《醒着的植物》,特点鲜明,彰显自己的个性。作为一个八〇后的作家,创作过诗歌、剧本和小说,多维写作构成他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审视人性的美与丑,更重要的是打磨出先锋的思想。衣水的作品陌生化突现,对于日常的小事情,不会白开水似的记录,积大堆的文字,垒成垃圾样的长篇大论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