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从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因此,"三个代表"对于我们加强党的世界观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创立了具有科学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和行动指南,成为指导中国各族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体现于其晚年的5封书信中.恩格斯抨击了"经济决定论"等观点,强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蕴函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它是从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以及发展趋势的实际、国内改革和建设出现新情况和新特点的实际、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它是唯物史观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文化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重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原理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它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者与享用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根本见解。在历史研究整个过程中,需要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立足客观历史事实维度,用中立性视野,把孤立的历史事件置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浪潮中去研究和解读。这就要求我们坚定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即唯物史观教育,来规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社会的经济发展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这就在哲学范畴根本地击破了历史虚无主义。本文首先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沿革入手,进一步阐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最后通过唯物史观视域下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党的"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变得更加紧迫,对这一领域的对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蕴所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归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的扬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起源于驳斥资产阶级学者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扭曲和误解,澄清人们的思想误区。在信中,他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关系不是历史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社会历史发展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发展的合力论以及历史运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思想。其当代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推动唯物史观中国化新发展,探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模式;实践价值有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以及对走中国道路,实现共产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决定论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核,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是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的真正内涵,也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意蕴.  相似文献   

10.
马恩运用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是指导科学的历史研究的一般理论。然而自从它诞生以来,便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责难和批判,很突出的便是很多学者都把唯物史观误解成经济决定论,同时另一些学者便对这种经济决定论的误解进行了理论上的还击,以期还唯物史观的真实面貌,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却缺乏从知识论的视角去考察唯物史观被误解成经济决定论的根源。在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立场,立足于以往学者对此问题研究成果,从一条新的致思路径——知识论维度对唯物史观进行一次再解读,把以往的研究成果统一到知识论的大旗下,以期能以这条致思理路对唯物史观进行新的解读,还其本真面貌,发掘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6.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