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趣味作文,顾名思义,关键在于"趣"字:只要广大教师能立足文本又能超越文本,秉持"守望奄真,发现童趣"的习作指导理念,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以趣导练,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就可以摆脱传统作文的奴役,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畏作"心理,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妙趣横生,学生的习作园地就会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降低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确,兴趣如同金钥匙,它能为学生开启习作乐园的大门;兴趣又似好老师,它能为学生插上自由腾飞的翅膀。倘若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为核心,巧设“趣”境,以“趣”促写,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一、改变命题形式,巧设“作文套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命题——老师指导——学生写作——老师评议。陈旧的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导致了学…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要的动力。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高年级的习作,只要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搭建习作与生活的桥梁,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让学生与趣味对话,让每个学生在提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就能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写作便成为一种乐事。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一、牵手实践,体验参与之趣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写”  相似文献   

4.
习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检测。教师感到习作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感到头疼,不是东拼西凑就是抄袭。我认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就会解决作文的“难”了。  相似文献   

5.
提到习作,很多学生会感到“头疼”、烦躁,甚至有的学生会“提笔色变”,得了作文恐惧症。不少教师也为学生“写不出文章”而感到烦恼。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习作、乐于习作。  相似文献   

6.
要想在一个学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摸清学生写作水平情况,便于对症下药。还要对学生分类辅导,进行“自信教育”。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多看多练,使学生的写作观念由“老师要我写作文”转变为“我要写作文”。还要通过学生习作展、评、讲方法有步骤的反复进行。这样学困生的作文就慢慢由“不成文”到“成文”,甚至到“能文”,优秀的会更优秀。  相似文献   

7.
周颖 《教学随笔》2007,(11):28-29
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作文洲练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我认为作文训练仍应立足于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课堂作文教学也正是要求教师创设旨境,唤起学生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当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驰骋、体验真情、品味人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时,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时,这样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中 ,师生都有“难”的同感 ,为了写好作文 ,老师学生都上下求索 ,备尝艰辛。教师们有的主张多写多练 ,熟能生巧 ;有的主张作文指导生动活泼 ,让学生愉快作文……联系作文教学实践 ,学习新课标 ,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巧安排内容 ,巧把握时机 ,巧评价 ,学生就会很快地走上作文这条“道” ,而且会越走越宽广。一、作文内容“巧”安排“课标”指出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 ,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每册课本在积累运用中 ,均安排了作文训练内容 ,教师首先要不为课本至上 ,课本…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到了一定的阶段,一般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作文而言,它体现在学生每个习作阶段成功的需要。而要让学生取得习作的成功,首先是教师必须用心地组织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其次要用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习作方法,使其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习作之道:力求以趣导练,解除学生的畏文、厌文心理;注重方法指路,降低习作难度;提供展示舞台,享受作文乐趣。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作文质量始终不太理想。但是,只要冷静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不是学生的读写能力太差,而是我们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过严,限制得过死,各种条条框框和习惯势力将学生的手脚和自由想像的空间紧紧束缚,学生没有写作的自由权和自主权,多数作文是由老师指定“写什么”、“怎么写”,甚至一些教师为应考,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范文。  相似文献   

11.
在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而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了对文本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学生们把语文课本读得滚瓜烂熟,却没能通过习作认真地感悟文章的语言、写作手法,没有及时地吸收内化,所以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无从下笔,东拼西凑,挤牙膏似的敷衍成篇。巧借文本,习得方法,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它充分挖掘了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减缓了作文的坡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且有了模仿的对象后,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不再产生为难的情绪。那如何巧妙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提到习作,很多学生会感到"头疼"、烦躁,甚至有的学生会"提笔色变",得了作文恐惧症。不少教师也为学生"写不出文章"而感到烦恼。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习作、乐于习作。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习惯于先将“习作要求”和盘托出,再费尽口舌地讲解一番.希望学生能很好地在“习作要求”的统领下去作文。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弊端主要有二:1.“习作要求”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少学生原本就怕作文、厌作文,面对这么多的要求,无异于泰山压顶,更加怕了、更加厌了,作文的兴趣、信  相似文献   

14.
马占银 《宁夏教育》2000,(12):23-24
什么叫习作?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回答是让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看来,习作本来并不难。只要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已大功告成了一大半,但我们作文教学中面对的实际情况却是多数学生“提笔难,下笔更难,写真话难上加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分析着手,阐述学生作文教学利用“素描”写作激趣的策略。通过观察中导趣、活动中引趣、游戏中刨趣、鼓励中激趣,促进学生习作的兴趣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其言之有物,让其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使习作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本能,一次愉快的旅行。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批改领域中却存在着只见耕耘少见收获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三学段习作有这样的目标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倡导的作文互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现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就习作自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糜荣 《学周刊C版》2010,(2):33-3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写话的要求是“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小学一、二年级,作文教学已经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向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练习起步习作?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以课文为依托,引导学生多练。只要多练,一定能使低年级学生的作文起步得到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许多学生都爱对老师抱怨:作文难,快速作文更难!其实不然。只要注意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敢于大胆尝试写作,快速作文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一、快速作文尝试法的概念所谓快速作文尝试法,就是先让学生对作文主题进行了思考、讨论和尝试习作之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评议,最后由学生修改成文的作文方法。快速作文尝试法,学生试作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了“以练为主”。学生的放胆文和修改成文都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而教师将指导与讲评融为一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进行快速作文尝试法教学,必须使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提到习作,不少学生就“头痛”、“心烦”,更有甚者“谈文色变”,得了作文“恐惧症”。许多教师对学生“怕写”、“没得可写”也颇感头痛。其实,只要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一些“病症”,仔细分析原因,找到“良方”,对症下药,就一定会“药到病除”,让学生放松心情,踏上愉快的习作旅程。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瞄准新课程习作教学目标,紧扣“激趣、思辩、想象、延伸”这些教学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巧妙唤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习作中插上情感体验的翅膀,促使学生实现成功创作、快乐创作,乃至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