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得很感人,也很本色。我们说语文学科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渗透上。如何渗透?我们在祝贵耀老师的课上看到了一种很有创意、很有实效的做法。第一个策略就是"有创意地问"。通过"问",让学生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彰显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观,做什么样的人才会  相似文献   

2.
<正>许多老师都有相同的烦恼,那就是一个字——累。这让我想起了《人民教育》上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忙碌的老师,你的学生也是忙碌的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不光可以解放自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怎样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一、课堂教学中的"懒"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被动。我们何不偷偷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能想的让  相似文献   

3.
吴友智 《中国德育》2007,(12):47-48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教育学老师问我们:"上课时,假如有学生突然问你所不知道的问题,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如果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从何谈起?于是老师传授我们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复学生另一位老师则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说说看?"转移回答对象,然后老师在学生众多答案中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我们都抚掌称妙,这两种方法既掩饰了老师的"无知",维护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从小没有古文学习的经历,古诗词的诵读量也远远不足,今天的学生大多数对古诗望而生畏,学生三年下来,只是被动地去做老师发给的题目,硬性地记忆老师交给的零散的知识。因此对诗歌缺乏一个整体全局式地把握与领会。这样的一个情况,何谈深入领悟与鉴赏?更有甚者,很多同学连许多诗歌的句意逻辑都搞不懂。诗歌教学的"多、慢、废"现象十分普遍,这跟我们一直以来诗歌教学缺乏阶梯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已习惯地认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者。这种理解,在语文学科上,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用组织与指导这一思想来控制学生。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前,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晏子去楚国,发生了哪三件事?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凭借,即以问题导读,以为  相似文献   

6.
可悲的惊奇     
那天看到一篇文章,很受感动,拿来读给孩子们听,读着读着,自己被文章所感动,实在读不下去了,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大多数学生在静静地听着,也受到了感动。有几个学生却悄悄地笑了。我感到很奇怪。后来,学生说,我们没想到老师竟然也会被文章感动得流眼泪,我们感到很惊奇。多么令人遗憾的惊奇,从学生惊奇老师的流眼泪,我看到的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从没有或极少当着学生的面流过泪,在学生的眼睛中就是一个无情人。当然,我不是鼓励老师在课堂上任由眼泪泛滥,我的意思是,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的时候要坦率地流露自己的真情。一个老师从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露过真情,我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是一个怎样的课堂,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这几年里,他们会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对此我有点担忧。可能学生也会说出或者写出一些令人感动的话语,但是这些文字是从他们的心底流出来的,还是从他们的喉咙发出来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工作,情感要靠情感去启迪,情感要靠情感去催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是重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惊奇于老师的流眼泪,也就说明他们已经将老师神化了。老师在学生的眼里面至少是一个不会流眼泪的人,也许这个老师只会笑、愤怒,或者生气,...  相似文献   

7.
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老师要与任课教师加强沟通,任课教师也要和班主任一起把班级管理好。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教育学生,是我们班主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帮助任课教师协调好学生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情。一天第三节课快下课的时候,班长和学习委员气气踹嘘嘘地跑来对我说:"樊老师,快!快!刘亚楼和黄老师在教室里哭了。黄老师叫您去!"我听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75):184-185
<正>一、问题提出奖励,最简单的解释是"做此而能得彼"。我们不禁要问,被奖励者的行为目的到底是"做此"还是"得彼"?"做此"与"得彼"两种利益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小学,教师经常使用奖励,企图让学生的某一行为继续下去,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领会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换句话说,老师的奖励常因奖励本身存在的风险而失效。本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从小学教师的奖励行为入手,研究小学教师的奖励行为及结果、学生对待奖励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知道老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教导我们;我们应该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教学要点: 一、老师教导我们,我们要听老师的话。 二、听从老师的教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育新小学四年级三班上学期来了一位姓张的女老师,有的同学说:“刚毕业的新老师,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不听她的话,她也没办法。”同学们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同学们应该怎样做? 揭示课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她虽然不是班主任老师,可她也在辛勤地教我们学习,我们要听老师的话。那么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相似文献   

10.
颜洁 《现代教学》2014,(5X):75-77
<正>案例中的闵老师为学生在班级里玩手机游戏进行管理,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而苦恼,再次让我们教育者思考如何构建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关系。一、从一个点突破——智慧教育何为智慧教育?不妨先看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日,子路和冉有向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性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智慧教育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都在呼吁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以人为本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学生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来好像有点多余,有人会说,学生不是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吗?这句话听起来不是没有道理,但对学生的理解果真如此简单吗?真要从学术角度对这个概念做一个清晰的解释的话,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将影响到整个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研究方向的转向,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反思,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行为,对教师的触动会更深。通过与一些学生面对面的交谈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三种意见——老师偏心常听到有的孩子抱怨:我们的老师偏心!“你能举个例子吗?”“老师给我们两个人讲题,我们俩在同一桌,老师把演算的过程写在他的本上。老师干嘛不写在我这个本上?还有,老师老让××(老师的孩子)去给老师做事情,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干?”分析:老师选择用哪个同学的本,根本是无意识的行为,可孩子却十分在意。敢说的,说出来还好,不敢说的,憋在心里,老师丝毫体会不到。“爱…  相似文献   

13.
正"在各种赞美教师作用的比喻中,我比较能接受的是‘灯’"。这是吴非在其近期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的一句话,我很是赞同。的确,教师是一盏灯,也许我们的能力有差异,但是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而要照亮学生,我们自己就应做一盏亮灯:一盏明白的、精干的、实在的、正派的、普通的灯。一、做一盏"明白"的灯。所谓"明白"的灯,  相似文献   

14.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15.
开卷     
<正>"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教育是如何发生的?在我看来,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极其主动地获取知识,甚至是去抢夺知识的过程。老师能够传递信息,还可以帮助并激励学生——这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和美好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真正做的是教育了自己。我们首先要决定投身于学习之中并致力于学习,这种决心反过来才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教育不会凭空发生,也不会在老师嘴唇与学生耳朵之间的空气中莫名出现。教育只会真实地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之中。"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上"抛硬币"这一课时,他通过抛硬币和摸球游戏引出可能性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现象,他出了这样一道题:有几位同学想结伴出去玩,他们有的想去欢乐谷,有的想去动物园,你们说有什么办法? 生1:先去动物园再去欢乐谷,因为动物园关门早,欢乐谷很晚才关门. 老师不知所措地说:这样啊,要是只能去一个地方呢? 生2:那就想去动物园的去动物园,想去欢乐谷的去欢乐谷呗. 老师又赶紧加了个条件:要是所有的同学都只能去一个地方,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 生3:老师,我们就做个统计,看愿意去哪儿的人数多,那我们就少数服从多数. 老师一看学生怎么也不能说出她想要的答案,就只好自己将答案说了出来:我们可不可以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去哪儿呢?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作为个体的教育工作者,想必不应去等待体制的变革,而应从自己脚下开始去改革我们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里关键词是"人和问"。学生问着,问着的学生。大学的课堂里,尤其应当如此,否则,怎么能称得上大学?怎么能做大学问?能引导学生常问、多问的老师是好老师,能引导学生爱问、会问的老师是更好的老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问倒而挂在黑板上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聪明的人常问,智慧的人善问,天才的人能够石破天惊,一问惊天下。  相似文献   

18.
谈论课堂纪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似乎是多余的。这两者的关系也许人人皆知: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保证,没有这个保证,就无法开展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就肯定受到影响。应该说,这种认识是正确而无可挑剔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仍然是这样。问题在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理解课堂纪律;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仍然沿袭着拘泥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对课堂纪律的认识和理解去要求学生? 什么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据了解,为数不少的老师认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无非是学生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举手发言,如此等等。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意味着什么?在不少为师者的心目中,就意味着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预想、老师提供的模式、老师要求的方法从事课堂学习行为,就是学生能理解老师的意图、顺应老师的思路、密切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认识和理解的支配下,很自然地  相似文献   

19.
尽管做教师的总是哀叹学生见识肤浅,思维僵化,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却很难接受或承认学生对事物的见解,对问题的看法,甚至习惯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从课本上寻章摘句,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前几天,去听一个老师的历史课,内容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正当老师讲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什么是事变?”老师的回答倒也干脆明了:“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那日本帝国主义侵我河山,占我国土,杀我军民,这也叫事变?”“那应该叫什么?”“应该叫战争!‘九·一八’事变应该叫‘九·一八’战争。”学生的回…  相似文献   

20.
于荣 《湖南教育》2004,(11):8-8
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子”,这是广大教师的心愿,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能否让孩子真正“摘到果子”,这就值得深思了。看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师生的全部生活就是上课上课再上课。学生基本上是在老师的支配下度过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双休日也排满了各种名目的补课、“特长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生活和人生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而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为了学生将来能“摘到果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乎,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要求学生:学生读书没有自觉性,所以需要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