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地方党报的科技报道就更不例外了。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媒体在科技新闻的报道上更要力求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2.
杨明 《新闻前哨》2007,(4):42-43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本要求。体育报道如何创新,做到“三贴近”,这是在新形势下搞好体育报道的一个新课题。在竞技项目报道中,除了大型的赛事报道外,一般媒体的日常体育报道,主要是围绕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足球、篮球及围棋等项目展开。这类项目的报道占据了我们报纸的大量版面。但是,湖北日报在群众体育报道上所下的功夫,则是省内其他媒体所不及的。2006年,  相似文献   

3.
陈伟 《新闻知识》2006,(12):73-7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宣传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闻界的永恒课题。笔者认为,实践“三贴近”,媒体不仅要在信息传播功能上下功夫,还要重视新闻媒体的组织功能,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充分发挥媒体特有的优势,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服务。在这方面,《现代农村报》(安徽日报农村版)作了有益的探索,组织开展的“劳务救灾”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个不到20人的团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为5万多灾民找到了工作岗位。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传奇,然而,在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之后,这个传奇在一家报社上演了”。20…  相似文献   

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胡锦涛同志曾明确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三贴近”上要取得新进展。因此,不仅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实现“三贴近”,作为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反映群众呼声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更要积极践行“三贴近”,做好调查研究,把“三贴近”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把来自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告诉群众,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民解忧,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叶璐 《记者摇篮》2005,(7):53-54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在新闻宣传中体现人文关怀,为人民群众说话,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贴近”的落脚点和归宿。应该说,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各媒体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无论从报道形式还是内容上较以往都有很大改进。但是,从传播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这里存在着一个误读,即媒体对“人文关怀”的误解和无意识扭曲。  相似文献   

6.
施中梁 《今传媒》2005,(6):32-33
党中央一再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可见“三贴近”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也是媒体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化能力的必由之路。“三贴近”中,贴近群众是核心。贴近了群众,也就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与新闻媒体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把群众的意愿与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仅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媒体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认认真真地做到“三贴近”,才能赢得爱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好。思想感情要贴近要坚持不懈地做到“三贴近”,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度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荆门晚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进行新闻策划,让“三贴近”报道在晚报新闻中唱了主角。  相似文献   

9.
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是否可以做好主旋律报道?主旋律报道有没有可读性?都市类报纸对这类报道是被动应付,还是主动出彩,做出效果和效益?这是近年来媒体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主旋律报道与媒体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恰恰为我们科学地评价二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切实的支点.  相似文献   

10.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报纸要办好,就离不开广大读者,尤其是党报,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办报人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显得十分重要。办报人心中要时刻装有广大读者,更紧密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1.
赵振江 《记者摇篮》2005,(10):37-38
“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指导原则和根本要求。但对于我们都市报来说.“三贴近”的原则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都市报的新闻必须讲求实效性、可读性、贴近性和传播性,一句话就是要鲜活。没有鲜活,就是没有发行量;没有鲜活,就没有都市报。这是由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自身规律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这个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分布论     
郭五林 《新闻界》2004,(6):72-73
中央提出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这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三贴近”提出以后,各地媒体相继喊出“把目光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新闻报道平民化”等口号,新闻媒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明显增加。但笔者通过对多个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长期观察,发现新闻媒体在落实“三贴近”时,尽管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离“三贴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不仅要搞清楚"三贴近"的概念、意义、做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在"三贴近"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  相似文献   

14.
媒体在践行“三贴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注意解决“不够贴近”的问题.又要避免走人“盲目贴近”的误区。一些都市类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占领市场,就走人了“盲目贴近”的误区.犯了导向性错误。这些报纸虽然不是主流报纸,但由于发行量较大.所以在读者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更有甚者,在受到有关部门批评时。居然振振有辞地用“三贴近”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这种不良倾向在一些地方有向党报蔓延的趋势。其不良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把盲目地照搬实际当作贴近实际,即把盲目地复制生活当作贴近生活.把盲目地迎合群众当作贴近群众。此所谓“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5.
"三贴近"在媒体中并不新鲜,是个老话题。"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是否真的做到了"三贴近",最近,全国的新闻工作者都在参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次活动,也  相似文献   

16.
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媒体要做到“三贴近”,不但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实践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广播新闻节目是听众获取本地新闻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新闻存在脱离实际、游离生活、远离群众的问题,不符合中央提出的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那么,新闻节目应该如何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不够"贴近"的问题,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让听众与新闻的第一现场更接近一些呢?笔者认为还应重点抓好新闻节目,唱响主旋律,重视日常新闻节目质量,来实现新闻节目的"三贴近"。广播新闻节目首先要在唱响主旋律上打好"三贴近"  相似文献   

18.
张勤 《新闻知识》2005,(11):83-84
高校校报作为一份纸质媒体,既具有社会报纸的功能,更具有高校校报的特性。它要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立足于校园、服务于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然而,校报与社会报纸同属新闻媒体,具有新闻的特性。本试从突出办报育人功能、加强挖掘深度报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用心打造精品栏目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新闻发展史和主流媒体的现实状况来深刻理解“三贴近”的本质内涵,坚持用“三贴近”的方针和原则来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可以检验在党的新闻发展史上坚持“三贴近”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回答当前主流媒体向何处去的方向选择问题,这是一个必须回答而且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20.
张含丹 《新闻窗》2006,(3):62-62
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贴近”,这十二个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