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营 《职业圈》2007,(9X):《职业圈》-101-101,35
《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的物语,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最高杰作;《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两者都隶属东方文化体系,分别描写了光源氏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文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的物语,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最高杰作;<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两者都隶属东方文化体系,分别描写了光源氏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文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事例分析及情感剖析,挖掘曹雪芹与紫式部所传达的人性观,并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红楼梦》中借贾雨村“论气”阐明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观,肯定了善恶并存之人性,即人性与兽性共生于我们心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源氏物语》中亦将光源氏及其情人们于交往时微妙的两极心理变化统一在瞬间的描写之中,以此间的内心博弈体现最真实的复杂人性。两部作品虽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但在人性刻画上却都深刻且全面,都传达出人性与兽性共生共存的真谛,指引着我们对人性积极追求的方向,彰显着对人性的包容和谅解。  相似文献   

4.
王祖友 《文化学刊》2015,(1):193-195
艾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获该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其人·其作·其思》(2014年)是国内研究艾丽斯·门罗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周怡的同构型写作、分享式评论和开拓性研究让人耳目一新,该书的出版为国内的门罗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作为国内第一部全息解读门罗及其作品的脍炙人口之作,《艾丽斯·门罗》对于推动包括加拿大文学在内的边缘国别文学研究,无疑将起到开拓、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字作为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东亚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张哲俊教授在其著作《东亚比较文学导论》第一章中清晰地论述了汉字在韩国、日本零散传入及系统传入的历史等问题。《东亚比较文学导论》中《汉字与东亚文学》一章为东亚文学、文化中汉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对于东亚文学、东亚文化的研究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章早晨 《文化学刊》2023,(7):220-223
《红楼梦》《源氏物语》两书的男性主人公,在各自的情爱之中充满了一体多面之复杂情性。关于两位男主人公情爱性格之二元乃至多元对立,皆能从各自成书的文献学考证中寻觅到依据,但若撇开文献学而从文艺学出发,其引起的艺术上的复杂感与美感等问题则格外值得关注。学者乃至读者,一般很难抵御钻入文本去寻找合理解释“意淫”“多情”等标签之答案的诱惑。殊不知,两位作者所幽微隐含的苦心孤诣,实乃要替笔下人物的性格塑造开启一扇前所未有的新窗子。曹雪芹与紫式部皆试图断绝身后之有余,勇于自己的前路。  相似文献   

7.
日本红学家大高岩(1905年10月—1971年4月)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喜欢《红楼梦》而自费来到中国,于1929年6月—1932年1月之间,在大连、北京、上海等地度过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流浪"之旅。大高是日本较早系统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其《红楼梦研究》是日本第一部红学专著,他对《红楼梦》的喜爱甚至到了要为此舍弃亲友和祖国的地步,在古今中外红迷中实属罕见。同时,大高岩还是较早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日本学者。本文通过大高岩旅华期间的日记《燕京日记·沪上日记》,梳理以下三大问题:大高岩的旅华动机、目的、经过;他在中国期间的红学研究及其他学术活动;他笔下的中国形象。这些内容,不仅为研究这位超级"红迷"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助于了解那个特殊时期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些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的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学文献的发现 ,为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千字文李暹注》和《孔子项托相问书》在《万叶集》汉文中的影响为中心 ,利用敦煌文学的文献学研究成果 ,对《万叶集》中某些存在疑义的训释提出新见。敦煌文学文献对于奈良时代文学和东亚文化与文学交流研究的深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正>在中国大陆,系统性的性理文学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成果。首先,在某些中国文学史和断代文学史的著作中有部分章节概述了宋元明理学家的文论和诗文创作情况,如刘扬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对"宋代理学诗"有所论及。其次,出现了一批研究理学与文学的关系、理学家诗文创作的专著,如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莫励锋《朱熹文学研究》、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等。再次,在理学家  相似文献   

10.
体大思精的断代文学史新著——《先秦两汉文学史》评议钟涛“五·四”以来,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剧烈碰撞下,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以新的文学观念,系统的理论框架,对古代文学进行历时性观照,编写古代文学史专著,是古代文学领域中最具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2月16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的新剧《春香传》在杭州剧院上演。一开场,12位水灵灵的姑娘击鼓起舞,动作整齐划一,气氛欢腾。《春香传》取材于朝鲜族家喻户晓的同名古典文学名著,讲述了14世纪朝鲜高丽时代,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春香传》与中国的《红楼梦》、日本的《源氏物语》,被誉为亚洲三大古典巨著。"小百花"此次改编的新版由著名青年演员魏春芳(饰  相似文献   

12.
海外汉籍《文镜秘府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尤其因为它保存了国内许多今已散佚的文献而备受关注。但它也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第一部由外国人编写的汉语诗文写作教材。那么日本人空海为什么要编写《文镜秘府论》呢?笔者认为其编写动机与空海的家世、经历、日本社会对汉语诗文写作教材的强烈需求、为了适应宗教传播的需要而必须重视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与日本同处于亚洲,且相隔较近,使日本文化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我国语言学学者加深了对日本语言文学的研究力度,尤其是对于日本文学中家园意识的研究较为深入。鉴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日本文学的主要特征,并对日语文化中家园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更好地研究日本文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杨艾璐 《文化学刊》2010,(4):183-185
《意义的生成与阐释——新时期文学的主题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王春荣教授的又一部新著,也是目前第一本以"主题学"方法系统研究"新时期文学"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且听风吟》是其第一部小说,也是村上春树早期代表作之一。村上春树多次将自己的小说比作"房间",把写小说比喻为"构造房间"。因此,本文以《且听风吟》为例,对村上春树"房间"的隐喻特点入手,通过论述"房间"象征意义来探究村上春树小说的写作特点,体会村上春树小说中展现出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17.
在日留学的经历使得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特别是受到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影响。郁达夫的《迷羊》和谷崎润一郎的《痴人的爱》在人物设置、女性形象及性爱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迷羊》突破了《痴人的爱》中"私小说"的狭隘范畴,描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内容,表达了身处封建社会的青年人的爱的苦闷与性的悲哀,具有反抗封建旧道德旧伦理的社会价值。郁达夫立足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的苦闷,对日本唯美主义小说进行了不断的过滤和变形,使其作品既具有日本唯美主义的特质,又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重要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用典的翻译,是对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促进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平易近人》是一本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使用过的典故的专著,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的理论,研究《平易近人》韩译本中典故的翻译,提出习近平用典韩译可以参考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者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的外交和安全战略,以及大国关系。他常有国际形势评论文章或言论见诸媒体。曾发表论文《美国“新帝国论”和整合外交》、《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等。出版专著《第三条道路和新英国》,即将出版专著《国际秩序转换和东亚和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直属外交部。是从事国际问题综合研究的机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以侠义为主题的文学是我国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侠客形象多来自下层群体,蕴含着传统的世俗观、伦理观和情感观念。《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蒲松龄作为清朝中下层文人的侠义心态。近30年来,关于《聊斋志异》的侠义故事的研究逐渐增多,为《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