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俊 《河北教育》2006,(9):23-24
数学是“真”的,它追求客观、严谨,试图以其“形式化的思想”来反映真实的现实与现象。数学是“美”的,它追求美好的内涵、美妙的策略与完美的境界。 在人们对数学的“真”与“美”已经有了普遍共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来关注一下数学与“善”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2.
王谢生 《现代语文》2006,(2):107-108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是基础,是底线,是前提,应该说它本身不具备价值,我们通常说的“真”实际上说的是“诚”,即诚信,在特殊的国度和特殊的时代,它具有异常珍贵的价值。对人有益、有用,我们称为“善”,这是从人的功利出发的,它具有价值,属于功利价值。美,基本上已经超越了功利,进入人的精神层面,它是精神人类追求的价值,因而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艺术的起源看,文学艺术是有功利性的,在文学艺术产生之初,它总是与原始人类的生存需要紧密联系着,或者是精神方面的,或者是物质方面的;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功利性的认识也各有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不存在非功利的美学观点,功利的美学观点,功利的美学观在中国始终占统治地位;在西方、模仿说几乎“雄霸”西方文化领域两千年,有着广泛的影响。模仿说本身就承认文学的功利性,但是非功利性的美学观也成变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艺术精神的掌握”是人对世界掌握方式中的一种独特方式,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定,它也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形式的重要标示。其内涵既体现在认识论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实践论方面,它不仅包含着艺术认识的方法,而且包含着艺术实践的方法。艺术精神的掌握不仅指向对世界的认识、理解,还指向艺术作品的构思与表达,也即创作。这一命题的理论依据是人类有史以来全面丰富的文艺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及文艺自身的本质规律的角度提出“艺术精神的掌握”这一科学命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对于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于人生与自然的深刻的审美观照,是一种在精神生产中创造审美价值的审美活动,真实而深刻地传达创造思想,把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与体验加以升华,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情为核心的审美流程。作家以自己的心灵熔冶生活并艺术地传播给世界,实现着“用特殊手法执行的特殊的认识功能。”文学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始终不渝地对真、善、美境界进行执着的追求。 文学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的真实,这个传统的命题有着永恒的准确度。文学家应当感谢生活的赐予,因为生活是艺术思维的母体。歌德说他的全部  相似文献   

6.
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 ,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 ,是追求“善”的教育 ;而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 ,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 ,是追求“真”的教育。人文和科学的关系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是不能也不应将二者加以分离的。它们的相互协同和相互支撑不仅对人类社会 ,而且对人自身的协调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社会来说 ,人类的目标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尽管三者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而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只有靠科学和人文。科学使人类把握了自然规律并以此实现了目的的对象化 ;人文则使得人类…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那些产生了划时代影响的大作家总会让人时时提起的,后来的文学天才们,尽管将竞异求新奉为创作的使命,以超越自己的前辈作为终生的追求,但也不免常常苦于未能写出另一页全新的篇章。何况文学艺术创作的命运又根本不同于自然科学。古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现代的初中生就可掌握的。而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天才创造,却被马克思誉为不可企及的典范。自  相似文献   

9.
孙红震 《天中学刊》2005,20(4):91-93
科学是“五四”时期新思潮向传统势力宣战的两大旗帜之一。“真”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思潮在当时强大的渗透性与潜在的导引作用以及“五四”文学先驱对科学的崇奉使得“五四”小说家在创作中注重于对“真”的展现,即求“真”。写实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均是如此,只是二者对“真”的追求在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文采”?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就是同学们在作文中所显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即文学性。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文学笔法和文学语言等因素构成。“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它要求考生作文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情感,有画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在人性的三个维度,即“真”、“善”“美”基础上的,它既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判断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也体现出人类对美好、和谐、自由的社会生活理想的追求,又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记者:唐校长.进入天成校园.“教育美好”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您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我们的教育信仰就是‘教育美好’。”您能谈谈您心目中“教育美好”的含义吗?唐校长: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必当以引导人追求美好.实现人的美好发展为目标。人的美好指引着教育走向美好.教育的美好指向也促进着人的美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们承认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但并非所有的意象艺术都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表意之象并不只是“观念意象”,而是蕴涵一定的“审美意味”。“审美意象”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本质,在于它的蕴意性,即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对象所凝结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揭示了刘勰“文”思也即“文”的观念的四个层次——道文、人文、文章之文、文学之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特性,以说明他不仅意识到了文学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且抓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刘勰“文”的观念自成系统,既开放、又辩证,相当深刻地把握了文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5.
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阶段 [提示]从上古到秦统一之前,是先秦文学,以下依次是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 2.文学艺术的起源 [提示]文学艺术的起源,古今中外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等许多说法,教材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并以诗歌和原始乐舞的产生为例做了论证。 3.《诗经》风、雅、颂及其分类根据 [提示]“风”是乐曲的意思,《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是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实际上就是相对于周天子的京都而言的各地方土乐。“雅”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是相对于地方土乐“风”而言的,指的是周天子建都王城附近之乐。“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分。“小雅”可能在声乐上受到了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生产力之魂(一)文化是生产力之魂。在“大文化观”看来,文化不仅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纯意识形态的东西,而且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卫生保健、体质培育、文学艺术和风俗观念等六大家族,有认识、教育、审美、...  相似文献   

17.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胡磊 《成才之路》2009,(35):83-83
进入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脊;中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本文首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指出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表明,随着各民族诗意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丰富、发展和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萌发与消亡、起始与终结,是一种带有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有文学艺术的存在“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纪,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具有独特魅力,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对真、善、美进行追求,具有认知、审美和教育的价值。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升文化品味、塑造情感世界、净化灵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授  相似文献   

20.
流浪形象向来为文学艺术所青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流浪形象的经历,使人们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了社会,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经久不衰的“流浪”的文学样式,注定要成为人类文学基本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