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2.
课文《土地》后边的“练习四”引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的史料,并将“野人与之块”里的“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这是不对的。陆宗达《训诂浅谈》认为“块”在《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土部》里写作(?),结构很象是土装在  相似文献   

3.
《左传·(?)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高中《语文》第二册给“与之块”作的注释是:“给重耳泥块、一说,举起土筐(盛食物的)给重耳.”两说并存,孰优孰劣,何去何从?我们同意第一说:野人给重耳土块,但不是用土筐,而是用食器,如箪之类.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对“野人与之块”中“块”字释义的争论文章,涉及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和《训诂简论》两书中关于“块”字的解释,我应《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的要求,在这里向同行和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情况。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谈及“运用《说文解字》所列的字形解释古书的词义”时,对《左传·德公二十三年》述及晋公子重耳出亡时所说的“野人与之块”的“块”提出了一种解释,认为这里的“块”应作“土筐”讲,此后,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训诂简论》里,在讲到“以形索义”的训沽方法时,又举了这个例子,重…  相似文献   

6.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之“块 ( )”字 ,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 ,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7.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8.
“块”是“一块土”吗?山东滨州地区教育局陈桂申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中引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时向地里干活的农民要食物吃,农民给他一块土的故事辗转表达对土地无限热爱的感情。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然而据陆宗达先生考证,"农民给晋公子重耳一块土"说法是不...  相似文献   

9.
许花 《成才之路》2023,(12):113-116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对学生的阅读状况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通过机械性的方式记忆生字和新词,难以形成深刻印象。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引入“语块”阅读分层教学,使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得到激发,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语块”阅读分层教学可采用以下策略:“语块”阅读教学备课分层,“语块”阅读教学过程分层,“语块”阅读指导分层,“语块”阅读作业分层。  相似文献   

10.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块”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传统的语言学仅关注词汇中的固定短语和句法规则,却忽视了兼有约定俗成性和能产性的半固定短语和结构即语块。研究者运用Nattinger和DeCarrico等人分析英语语块的方法对汉语语块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类描述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英汉语有很大区别,但汉语中同样存在大量的语块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该结果支持了当代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有关假设,同时说明有必要加强汉语语块的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预制语块”与书面话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对英语“预制语块”的定义做了界定。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它的分类标准:第一,与语块的长度和语法有关,第二,属于标准的还是非标准的,第三,固定的还是可变的,第四,连续性的还是非连续性的;按功能分为以下四类:多字短语,约定俗成的表达法,限制性短语和句子构建等;同时论述了它们在书面话语中的作用,最后,以信件为例论述了它们在学习外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专语文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要.但工科中专课时偏紧,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把课文按不同的体裁分成若干“块”,每一“块”制定一个“的”.然后,按“块”传授知识,按“块”有目的、有系统、有实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本文以议论文本论结构的“块”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应用能力.我在教议论文本论结构“块”时,以苏洵的《六国论》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这“块”的理论知识.《六国论》的本论部分是典型的递进式结构:第一层,“赂秦面力亏,破灭之道”;第二层,“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先论述  相似文献   

14.
英语界和对外汉语界分别对语块的性质和类型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研究增强了二语教材工具书编写者的语块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依赖于编写者个人语感,原因在于现有研究对于语块的界定缺乏操作性.本文认为语块的识别必须基于语料库才能观察到语块各个成分的组合性质和语块的使用频率,并对汉语“语块”识别的操作原则和操作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朱丹梅 《考试周刊》2009,(35):93-94
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探讨了词汇的“语块”性,并简要分析了语块的界定与分类,强调了词汇学习中语块对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读写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词块”是商务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体现了语篇内的高度连贯性和篇际连贯性。本文试图从“词块”的维度探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语篇的连贯性,以期提高学生信函写作水平和语篇意识。  相似文献   

17.
“足下”一词是怎么来的?一家晚报上是这么说的:“这个尊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途经五鹿时,饥饿难忍,竟饿倒在随从身上,随行的介之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献给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此后,重耳一行又历尽坎坷,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当政之后逐个封赏,竟一时忘了介之推,于是介之推背着老母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欲封赏他,他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迫其下山受封,可是他坚持不出山,竟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这是一个敬辞。“足下”一词由来,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之推。刘敬叔在《异苑》卷十中日:‘价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树木袁嗟,伐而制展。每怀割胶之功,俯视其展日:‘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为春秋时晋国贵族。相传他跟随晋献公之于雪耳,为躲避后母拥姬陷害,逃亡国外达19年,患难与共,忠贞不二。最困难时,重耳饥饿难忍,介之推割股肉让重耳充叽。重耳知道后,含泪对臣属说:“即位之后,定不忘前情,重加封赏。”重耳回国即位后,赏赐跟随流亡的臣…  相似文献   

19.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南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模仿者语虽似之,韵亦无矣,鸡林其可欺哉!”这段话提倡独创,反对模仿,大意并不难理解;惟其中“鸡林”一词,颇费思索。查辞书,“鸡林”为古国名,即新罗。唐龙朔三年置新罗为鸡林州,以新罗王法敏为大都督。“新罗”又为朝鲜古国名,居朝鲜南部三韩东南之辰韩地,首都庆州,与高句丽、百济并立。然而,“鸡林”与姜夔本文之关系仍不清楚,心中存疑良久。后偶读《旧唐书·白居易传》,见有  相似文献   

20.
在“V单+NP”语块中,有的动词与NP之间具有语义内含关系,这种语义内含关系使得动词与NP在语义上形成依赖关系,从而有助于“V单+NP”语块的形成.语义自足性是动词与NP语义内含关系形成的深层制约因素,在词典对二者的释义中这种内含关系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