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身为黑人女性,当代英国女诗人格里斯·尼科尔斯关注黑人女性的解放之路。她选取了女性身体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在她的诗歌中,黑人女性批判男权思想对女性身体的定义,并对自我肥胖的身体给予肯定。这一过程是黑人女性自我意识产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前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现代广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存在着刻版化和歧视女性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这一问题,并指出大众传媒特别是女性媒体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曹禺同情女性、赞美女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他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是站在男性立场上进行的,女性悲剧被渲染成了男性梦想的神话,展示的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审美理想,坦露的是男性自我关照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这是信息,这是感叹,这是呼号,这也是警钟的轰鸣。怎么能拒绝女性呢?女性的智慧,女性的成就,女性在各行各业,在社会在家庭中的价值难道还用宣传吗?有人说:“如果没有了女性地球就不能正常运转。”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相似文献   

5.
“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的概念界定,但是这些界定和阐释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男性主人公为成长主体的小说文本之上。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是在"五四"之后开始出现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理想。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同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到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叙述了传统女性生存的悲剧性故事,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生存的宰制。男性文化以拒绝的方式置女性于无我的他者性生存,在拒绝的接纳这一悖论的生存中男性文化对女性的霸权地位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拒绝的接纳成为作品中女性生存命运叙述的基本逻辑,使作品在叙述中获得了文化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2,(34):63-65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两人都以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书写空间,描绘了一个个平凡女性的悲喜命运,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寻,凸显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显然是对张爱玲这一书写传统的继承,但她又有自己的发展。她在女性关怀方面更理性,也更现实。  相似文献   

8.
从路遥的《人生》中主要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路遥作为一个男作家是如何在自己的男权中心意识下想象与虚构出这两位截然不同的女性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个女性形象都是路遥从男性中心的立场出发而作出的对女性形象的设定,而并不是循着女性自身的真实,包括女性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她们与时代的真实联系来刻画的。路遥对这两个女人的刻画仍然是没有脱离男性想象中的"天使与妖女"的范式,女性在男作家笔下又一次失去本真和自我。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教育史中,柏拉图和卢梭对女性的教育持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男女两性的教育不取决于性别,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而卢梭则认为,男女两性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因此,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不同的教育。这两种女性教育观都使女性在教育中处于劣势。文章分析这两位西方教育思想史学家关于女性教育的观点及其影响,希望对当今男女两性教育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林鸿 《巢湖学院学报》2015,(1):144-147,160
《与狼为伴》是安吉拉?卡特根据之前的童话故事《小红帽》而改编的短篇小说。卡特看到了许多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因受父权文化影响而存在的歪曲女性的成分,故而对其进行改写,并在其中注入了女权主义思想。在《与狼为伴》中,卡特保留了原童话中诸如小女孩和其外婆这些女性角色,并塑造了另外几个女性形象。大体而言,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保守、消极、软弱的传统女性,另一类是觉醒并富于反抗精神的新女性。通过对这两组女性角色的不同命运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卡特在这篇小说中倾注的女权主义思想。在这篇小说中,卡特批判了父权体制下传统女性保守、被动的思想,讴歌了觉醒与解放了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2.
“身体叙事”作为女性写作的一种策略 ,被中国当下的一批女作家奉为圭臬 ,但这一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缺失。在实际操作中 ,它从反抗男权、捍卫女性出发 ,最终却出卖了女性的尊严和身体。本文分析“身体叙事”这一理论的缺失 ,分析中国当下以“身体叙事”为旗帜的女性小说文本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霍桑创造的一个极具女性主义意识的人物形象,她坚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充满反抗精神,追求妇女的平等权利。海丝特以沉默的方式向男权制社会作出了反抗。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雪国》用"高超的技巧"描绘出真实的艺伎"驹子"所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色。艺妓是日本的象征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雪国》女主人公"驹子"的描写特点来探索其日本的艺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运用艾芮格瑞的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里女性意识的缺席。首先,文章对于近年来关于乔叟的女性主义评论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针对其中普里西拉·马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马丁指出的故事的一个意象出发,把女性意识在故事中的缺席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证。第一部分指出"春月"作为女人,并没有在故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这表现在两方面:她没有自己的声音;故事有意回避对女性性欲的直接描写。在第二部分中,文章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个故事的三种男性意识:"冬月"的,商人的和读者的,指出故事所揭示的并不是"春月"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实际上是关于这三种男性意识和他们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林白的小说创作中,回望是她的惯用姿势,而在她的新作《致一九七五》中这个特征愈加明显。《致一九七五》中林白的"回望"具有片断性、缝隙性、非理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强化了林白"回望"的女性言说指征。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聊斋志异》中,“自然美”女性形象系列堪称最为独出的一个形象群体。立足文本,可发见这一形象系列真、纯、野、美的共性特征以及以“自然”为核心的性格内核。同时,她们还有着独立自显的美学价值与成就。就文学史意义而言,其特具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女>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女性杂志.而杂志的封面犹如人的脸面,成功的杂志封面能反映它们独特的活力、学识以及智慧.杂志封面是杂志身份和个性的表征.文章侧重从该杂志的封面装帧艺术、封面人物及其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分析该杂志封面变迁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这一女性杂志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时代风貌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女性艺术家和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中的表现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回顾、搜寻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轨迹以及女性艺术家与影像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进程,试图通过对国内部分女性艺术家的影像创作分析,让读者看到她们如何在影像世界中展现自己对于当下人文生存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