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对基础研究的技术拉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础研究在整体上对技术进步存在促进作用;但未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这两条途径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的门槛检验表明我国基础研究强度最优区间为0.058-0.084,且基础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倒"N"型关系,通过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U"型关系。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低于最优区间,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有助于改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技术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价值链嵌入对资源型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决策模型,提出价值链嵌入影响产业进步的机制与效应,并据此提出理论假说:(1)嵌入价值链对产业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2)价值链嵌入与产业进步的具体关系呈现出倒"U"型关系。选取2006—2016年我国13个资源型产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基于投入产出表与索洛残差法分别测算资源型产业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与技术进步,发现资源型产业嵌入GVC能够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嵌入程度与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利用替代变量法和细分行业回归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显示理论假说在资源型产业中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控制了"南巡"和WTO等同期发生事件的影响以后,以1993年和2001年两次专利法的重大修改前后作为对比,检验加强专利保护是否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实证结果一致显示,更强的专利保护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然而,知识产权保护引起技术进步在高技术集中的省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因此,短期内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加大地区间的技术差距.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反映公共资本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实证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29个省1988-2007年相关面板数据对公共资本、省际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长期中,"硬"公共投资比"软"公共投资具有更大的技术进步效应;无论是"硬"公共投资,还是"软"公共投资,各项构成的技术进步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硬"公共资本和"软"公共资本对技术进步的跨区溢出呈现不同态势.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利用动态CGE模型-MCHUGE模型从宏观经济、产业部门及就业三个层面仿真研究科技进步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改善国民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技术进步短期内对部分产业有一定的负面冲击,但技术进步促进了国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有利于产业长期发展;技术进步对不同行业的就业影响各异,但并不会加剧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而是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的流动.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和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两省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在不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检验了两省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发展模式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在"苏南模式"下,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均对劳动力转移起到推动作用,其中,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大于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在"温州模式"下,只有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力转移,且大于"苏南模式"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泽萍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47-149
技术进步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就业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似乎是排挤就业的;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是有利于就业增长的。全面、正确地认识并且处理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对于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规制对行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金林  冉茂盛 《科研管理》2015,36(2):107-114
本文利用中国2000-2011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中17个行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不同行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部分行业呈现出显著的"U"型或倒"U"型关系,其他行业则不存在显著性关系;环境规制对各行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与该行业所属的污染类型无关。最后,本文就如何在加强环境规制的同时促进各行业生产技术进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结合1990—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显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槛值时,虽然技术进步仍会促进能源的消耗,但其推动作用会逐步减弱,且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结合1990—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显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槛值时,虽然技术进步仍会促进能源的消耗,但其推动作用会逐步减弱,且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区域差异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1990-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两类地区技术进步政策选择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不管是对就业总量还是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技术进步对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的总体影响表现为负效应,但教育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政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最终能够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却忽视了其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两者之间倒U形关系的假说,即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倒U形特征,但在全国总体以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全国整体以及东、中部地区呈现“单阶段上升以及双阶段下降”的倒U形特征,而西部地区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过程.研究结论为中国技术进步促进环境污染改善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象,必须通过政府的环境规制弥补市场自身缺陷性.环境规制的成效取决于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的大小,而创新补偿效应的本质可归结为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基于技术进步视角,实证分析2000-2014年中国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为碳排放绩效提升的重要动因,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绩效不产生显著直接影响,但在滞后1~3年,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且这种作用高于技术进步本身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应结合自身国情。通过分析技术进步的内涵与作用,探讨技术进步与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技术进步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将促进技术转移与社会进步。以技术进步推动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营造中小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黑龙江省阿城市提供了较为典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灰色计量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回顾国内外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灰色性,建立了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通过实证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把这种作用的贡献度进行定量测度,对于把握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关系,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制度安排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竞争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较弱.首先界定了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的内涵,进而分析了目前技术进步促进竞争力生成能力提升的路径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竞争力生成能力提升的制度安排.中国只有努力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形成竞争力生成能力"的自主技术,寻找到有利于消化、积累和创新技术的制度体系安排,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竞争力生成能力的提升,保证我国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7.
周汨 《软科学》2011,(6):1-5
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控制了"南巡"和WTO等同期发生事件的影响以后,以1993年和2001年两次专利法的重大修改前后作为对比,检验加强专利保护是否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实证结果一致显示,更强的专利保护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然而,知识产权保护引起技术进步在高技术集中的省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因此,短期内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加大地区间的技术差距。  相似文献   

18.
以珠三角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珠三角区域内9个城市2003-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地方专业化与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问题.结果表明:地方专业化产业对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效果不如非地方专业化产业.应采取的对策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努力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工业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对工业37个细分行业的研发技术进步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在考虑技术引进、技术转移等因素的情况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研发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对研发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印证了"波特假说"在中国工业行业层面成立;(2)环境规制与研发技术进步之间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其对工业行业研发技术进步有先提高后降低的影响趋势,也表明"波特假说"在中国工业行业成立是有条件的。最后,本文提出了环境规制与研发技术进步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探讨技术进步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关系对理解中国OFDI持续扩张的内在动因及其外溢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2年176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地区)的跨国数据,本文采用面板数据VAR模型从促进和溢出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与中国OFDI的双向互动效应。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OFDI存在显著的正反馈效应,技术进步不仅对OFDI的快速扩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逐年扩张的OFDI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也可以推动国内技术进步。进一步对东道国的分类研究发现,对于以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为主的非OECD国家,技术进步对OFDI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而O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相对较强;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主的OECD国家,技术进步对OFDI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强,而O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相对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现阶段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技术进步与中国OFDI扩张的良性互动,同时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地区)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