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光远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位惜女爱孙的好爸爸、好外公。33年前,在他的女儿小东出生后,他开始为她记日记。时隔31年,在小东的女儿非非出生之后,他又开始了对小非非的观察与记录。《小东日记》在“文革”中遭劫,我们已无缘得见。而关于小非非的文章我们却有幸从于老处约得,这就是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系列文章——《非非——我的观赏动物》。  相似文献   

2.
笔者与于光远老先生接触有年,从他身上所学甚多。不久前,就本刊开办“教育家”栏目事宜,笔者一行前往拜望已年近九旬的于老,难得聚首,大家就谈得畅快,从经历到学养,从做人到做文,于老或韵昧悠长,或诙谐幽默。“我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为八个字,”于老说“即:一、勤。也就是‘爱劳动’。眼勤、耳勤、手勤、脑勤,五官四肢都勤。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一个人只有勤,才能有所作为:二、正。也就是直,正道直行。  相似文献   

3.
1998年7月12日上午,我们走进北京市东城区一条普通的胡同,在一扇朱红色的大门前停了下来。院门敞开着。迈进门槛,院内安静而温馨。这是一座寻常的四合院,可它的主人却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于光远——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 当我们推开于老书房的门时,于老正坐在书桌前写东西。见到我们,于老很高兴。在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之后,他把女儿小东、“观赏动物”——外孙女小非非——介绍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于光远不仅是经济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还是反对“特异功能”和“气功神话”的挂帅人物。 最近,带着对“特异功能”的一些疑问,我采访了到海南讲学的于光远同志。 于光远一提起“特异功能”就激动。他说,就这个问题他可以一口气讲一个星期。他随身带了一大箱子揭露这种伪科学的资料,有录音、录像、剪报、文件等等,如果记者有兴趣,可以到他住的房间里去看看。  相似文献   

5.
邓建明 《云南教育》2003,(16):36-37
读了贵刊2002年第31期刊登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及最近两期刊发的相关讨论文章后,心里感到很宽慰。因为,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媒体的务实作风与敏锐目光,也看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对语文教学实质性问题的潜心研究。对于语文课能否讨论“救人方法”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讨论有用、有术,但也有限,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而在于要将这种“讨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于光远先生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家、哲学家,可他自己说:“我对教育的注意不亚于经济,我更愿意是位教育家。”今年3月3日下午,本刊记者在于老家中采访了他。这位84岁的老人与我们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玩的艺术。记者:南方有家报纸称您为“大玩家”,听了这个称呼后,...  相似文献   

7.
1.“新语文教育”的提出“新语文”三个字是学者任不寐先生在1999年为编教材而提出的,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阐发。我提出并系统论述的是五个字:“新语文教育”。2000年17期《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我的《“新语文教育”论纲》。1997年开始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以来,对“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问题的研讨文章、讲活之多,形成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中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问题争论之后的又一次集中讨论的高潮。一些文章和论文阐述了很有见地的见解,对把这一讨论引向深入,从不同的角度起到了启发作用。我在阅读和研究了这些文章之后,认为有必要对“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提法的性质和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一、“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陈家宽教授在1992年第2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对“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的提法进行了很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能不能攻玉,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真切地感受到,过多的“他山之石”真的可以把人“砸”死。让我们先领教一下“他山之石”的厉害。当我翻开2004年10月7日的《南方周末》时,简直被堆积如山的他山之石惊得目瞪口呆。从一版开始浏览下来,洋人的文章或写洋人的文章,再或者自  相似文献   

10.
2003年第3、4期合刊《山东教育》杂志刊登了吕忠堂《教育经典》一文,文章引述了四个教育经典故事,它们富含哲理,使我很受启发。读了吕文后,我也想起了两篇我一直很欣赏的内容上看似矛盾的“教育经典”。一、美丽的谎言[文章梗概]小学生小明在一次作文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里小明的爸爸不顾自己的安危,冲进了大火把工厂的宝贵物资抢救出来,可他却被大火烧成了一个盲人。小明的作文被班主任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课后有许多同学揭发了小明在作文中撒了谎,报告老师说他爸爸是盲人,但不是为抢救工厂物资而致盲的,小明在作文中…  相似文献   

11.
《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师发争鸣”拦目中,对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四册第88页的一道“三圈填数”问题进行了再探讨,读后很有启发。笔者对其答案观察、思考后,发现这个问题变为“三角形填数”来解决,思路更灵活、有趣,也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研究》81年第4期在问题讨论栏内刊登了重庆市南岸区刘家岗小学蒲跃庆同志的文章,题为《对“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有益的。但对《讨论》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和作者蒲跃庆同志商榷、研究,也供同志们参考。一、不能用语文知识去推导数学知识《讨论》一文中开头就说“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是不同的。我认为用语文知识去解释数学知识很多问题是无法解释的,因  相似文献   

13.
贵刊1998年第7、8期刊登了周建华老师的文章《这个对比实验缺乏科学性》,文章指出“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的对比实验缺乏科学性。”读后我很受启发,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这样设计实验的:  相似文献   

14.
<正>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王学进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快乐的“逐梦人”。2006年暑假,王学进老师从盐城来到了常州市实验小学。2007年,在学校整体规划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时,他基本确定了在作文教学方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发展思路。因为,他从师范毕业开始就对写作教学感兴趣并已经为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还因为,他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习得表达能力很重要”的深刻认识。于是,  相似文献   

15.
“我对评课文化有看法”余:陈老师,我发现您主持的研讨活动很有特色,敢于直面问题,又给人思考良多,总觉得您想要改变什么。您是否对此做过相关研究?陈:对,做了一些思考吧。说实话,我对目前的“评课”文化很有看法。从1997年开始做教师培训的工作,在听课评课问题上,有几件事情对  相似文献   

16.
《天津教育》一九七七年第七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谈“非……不可”与“如何不如何两可”》的文章。我们觉得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一般常见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形式,应当怎样合理地予以解释,正确地运用;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今日教育》2011年第11期卷首刊登了于德明老师的文章《教育,岂可杀鸡做猴》,于老师在文中例举了教师“杀鸡儆猴”的一些现象,然后对这种“省事省力又省心”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杀鸡儆猴”“其实就是在借教育之名.行伤害全体学生之实”,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自尊。读罢此文.笔者觉得其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管理的心理学问题(上)时勘本刊从1995年第10期开始连续登载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时勘的文章“员工培养的心理学问题,”受到读者的关注,从本期开始将刊登他的另一篇文章“职业教育管理的心理学问题”,以飨...  相似文献   

19.
《江苏教育·小学版》1993年第1期就“小学生的作业让家长签字好不好”提出讨论很有必要。看完“家长来访记录三则”,心里颇不平静。我从前的一位同事也曾经历过“签字事件”。他的女儿六岁,刚入一所教学质量堪称一流的小学启蒙。一天,女学  相似文献   

20.
贵刊2004年第一期“争鸣之页”栏目刊登了何黄海老师的文章《质疑“把话说完整”》。何老师针对教学中一句司空见惯的评价语作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课堂教学中如果强调“把话说完整”会产生三大问题:与日常语言表达的习惯不符合;与思维情感活动基本规律冲突;与真实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矛盾。读罢,发现何老师提出这个议题时,似乎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的“语言”认识不够充分,只停留在“会话语言”上,忽视了“独白语言”层面上的思考,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不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