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上“公开课”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可以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风采,与同行交流教学理念和方法。“恨”的是为了让所上的“公开课”出新出彩,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是啊,一节精彩纷呈,课件制作美仑美奂,课堂气氛活跃的“公开课”,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究竟如何呢?与同样内容的“常态课”相比,教学效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星子小姐  Fantacy  Cat 《红领巾》2007,(9):44-46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老师的课还没讲完,而老师们又那么敬业。会不会出现以下情景呢?呵呵……  相似文献   

3.
“老师,他们又乱动您的教具。”一个男孩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向他的数学老师告状。“把他们叫到我的办公室来。”正在批改作业的老师气愤地说。我顿时想起:上节课刚讲完圆柱体的认识.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圆柱体教具.可是下课时忘记把它们带回办公室了。留在教室里的教具不知怎样了?  相似文献   

4.
王红 《新疆教育》2012,(12):136-136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呢?  相似文献   

5.
<正>大单元教学有意破除“课”的圈束,但现实教学难以逃离“课”时安排。于是,践行者尽管对“大单元设计”尚有未厘清的困惑,但马上面临一个更为急切而又棘手的难题:“一节课如何上出大单元的味道来?”家常课好说,“大单元设计”已完备,设置的“大任务”这节课没完成下一节课继续上即可。公开课则难操作,毕竟面向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未必理解的同行。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于新授课较为重视,而对于练习课则重视不够,表现在大量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中,大多展示给老师看的是新授课,而专门研究练习课的公开课则少之又少,在新的教材当中,练习课的重要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因而重视练习课的教学是我们每个老师应该而且也是必须给予重视的问题。练习课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分心,学起来也没什么兴趣,究竟该怎样上好一节练习课呢?这是我们老师一直需要研究的问题。好像一般练习课就是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就完事了,究竟该怎样上好一节练习课呢?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座位     
“这节课,我差点被你班的晓晗气死了”教我班数学的吴老师,上完第一节课后便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对我说。我还没来得及问怎么回事,吴老师又问:“丁老师,你怎么让晓晗坐在讲台旁边?他‘大闹天宫’闹了一节课。”我昕了大吃一惊,说:“他一个人坐个位子,在老师的眼皮下,还敢‘兴风作浪’?”吴老师说:“不信,等会儿上课你试试看吧。”  相似文献   

8.
自身承担的角色需要进行怎样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同学习惯向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老师:你要我怎么做?”“老师:下一步该做什么?”“老师:这节课上什么?”“老师:下节课我们还做这个事情吗?”“老师:这次作业最后上交的期限是什么时候?”“老师:你帮我选一个题目吧!”  相似文献   

9.
一节美术课后,望着那一张张失意的小脸,我忙向美术老师打听事情的原委。老师生气地说:“上节课布置的任务,这节课要做木偶人,需要带齐材料,可班上一半的同学都没带,我一生气,一节课就呆着吧。”唉!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直埋怨这群没记性的“调皮鬼”。不过,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叫“政令不通”嘛!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实践课,顾名思义,首先在于“实践”。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感觉与一般的课堂毫无二致,都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那节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我听了许多公开课,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环节衔接了无【痕迹、师生、生生对话频频且精彩纷呈、课堂轻松活跃热闹……然而,每当课终人散之时便是我若有所失之际,在这看似无可挑剔的公开课堂上,科任老师想达成的目标达成没?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谭亚明 《江苏教育》2006,(9B):38-38
曾听过一堂美术公开课《鱼》,深有感触。 这是一堂为低年级学生准备的美术课。课的开始,老师以简短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了一下海底的风光。“在海洋的深处,有许许多多奇怪的鱼,有很多都是我们没见过的……下面,老师来做个实验。”老师拿出一张白纸,开始随意地撕开、撕碎。长方形的纸。一会儿就成了一堆奇形怪状的碎纸片。他随手从中拿出一片,用水彩笔添了简单的两笔(鳃和眼睛),就成了一条鱼。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充满兴趣地看着老师完成这一切。老师向孩子们展示这条奇形怪状的小鱼:“这是什么?”孩子们回答:“鱼!”“可是为什么没有老师刚才给大家看的录像上的鱼那么漂亮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更漂亮呢?”学生回答:“可以给鱼增添花纹。”“可以把你会的花纹画到黑板上来吗?最好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老师邀请学生上讲台自由画各种花纹。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改革开始了,许多老师也困惑了,“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有的公开课,执教者教学如行云流水,教学环节天衣无缝,有些细节的处理独具匠心,现代化手段充分使用,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节好课,可是有的人却认为课堂上。  相似文献   

14.
其实你会呀     
梁万明 《教育文汇》2014,(18):30-30
上学期,在全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听了孙同剑老师的一节物理示范课,觉得他对一名“学困生”的及时点拨与顺势引导值得一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孙老师在讲解静止和运动和相对性之后,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一些同学举手发言。看得出,他们都是“优秀生”。孙老师耐心听着并逐一点评。该进入下个环节了,孙老师却突然走向一名同学的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据我的观察,本节课你还没有举过一次手,能不能请你也举出一例呢?”孙老师笑容满面,态度亲切,目光中充满了鼓励。  相似文献   

15.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一节语文课上,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相似文献   

16.
一、公开课的尴尬 从教多年,听了许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怪现象:每逢公开课,必能在课堂上发现新颖的教学形式,并且大多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唱主角,好看的图片一张接着一张,精彩的视频一段接着一段,动听的歌曲一首接着一首,而学生就在这纷至沓来的资料中或者遨游、或者发傻;而在不是公开课的课上,往往就是老三步——复习、预习、学习。老师讲课文讲得满嘴白沫,学生记笔记记得手指痉挛。由此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开课之后,在授课老师回答听众提问的时段,常常有听众——当然也是老师——提出诸如“请问您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吗”之类的犀利问题。有的老师会很诚恳地回答:“不是,因为这是公开课,肯定要做得精彩一些。”这种答案让人觉得实在,但是也让人产生“这样的课有借鉴意义吗”之类的疑问。有的老师会问答:“是的,我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这种答案能让人觉得这课听得值,但是又会产生“他是在撒谎吧”之类的疑问。为什么呢?凡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一个精彩的课件更是这样。所以课件太精彩,说是专为公开课准备的,听众难免会觉得没有借鉴意义;说是平时就这样上的,又很难令人相信。毕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天天准备多媒体课件的老师,还真是很难找的。  相似文献   

17.
许多老师都想方设法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公开课上表现得积极兴奋,让课堂气氛活跃,而课后却又总是会感叹:“这节课学生倒是活跃兴奋,可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达到,下堂课还得补补。”我就想,创设一个既能让学生喜欢,又能达到高效率的课堂真的那么难吗?教师要完成一堂课预设的教学环节并不难,但怎样  相似文献   

18.
虚景1:A老师的校内公开课,可B老师却未参加听课活动。问其原因,B老师振振有辞:“A老师哪节课上?我不知道呀,不知不罪嘛。”  相似文献   

19.
王艳芳 《考试周刊》2010,(3):217-217
“老师,小东又迟到了”“小佳作业又没交”“小华,小鲍,小杰上课乱说话,又被老师批了”.每天,值日班长向我汇报的总是那么几个.一些事情在班上的那些学困生身上不可避免地重演着:经常迟到的学生又迟到了;拖拉作业的学生又没按时完成作业;课上爱做小动作、讲话的学生又在课堂上重复着他们的动作。这时。班主任会伤心、失望,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怎么办?是顺其自然还是循循善诱。用真诚和爱感化学生?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曾聆听一位老师借班上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当教者板书课题之后.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老师,你把‘德’字写错了!'’堂下哗然.老师也愣住了。要知道.这是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室后面坐着几十位来自县、镇的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呀!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这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