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西方史学著作因具有受人关注的题材,又属于专题史、“问题史学”的产物,在我国掀起了西方史学翻译出版的热潮,从而引发了出版业有关史学图书出版的思考。我们既要把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地致力于我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构建,又要担负起对外来文化的选择、鉴别、消化的责任,致力于我国社会大众文化对史学著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10,(6):45-45
备受期待的西方中国史学研究著作《剑桥中国史》终于又要出新品: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该书第九卷《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即将面世。  相似文献   

3.
《新上海档案》2006,(9):31-31
在“口述史”一片火爆的背后,暗藏着三种较大的隐患。一是理论先天不足。自1980年代口述历史从西方引入并在国内兴起以来,中国121述史学理论的阐发,多介绍西方口述史学理论,西方121述史学的理论性著作陆续被翻译出版,但还是难以掩盖121述历史理论异常薄弱、滞后的窘境。不仅缺乏独到的研究成果,远未形成较为完备的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而且连口述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学科归属等问题也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13,(12):105-106
本书阐述自“荷马时代”迄至现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涵盖古代、中世纪、近代、现当代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和特征,力图从历时性上揭示历史演变过程中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从共时性上阐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西方史学发展演化之关系,格外关注西方著名历史学家、颇具影响的史学流派、重大的史学思潮与史学变革,尤留意西方史学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左玉河在《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口述史"一片火爆的背后,暗藏着三种较大的隐患。一是理论先天不足。自1980年代口述历史从西方引入并在国内兴起以来,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的阐发,多介绍西方口述史学理论,西方口述史学的理论性著作陆续被翻译出版,但还是难以掩盖口述历史理论异常薄弱、滞后的窘境。不仅缺乏独到的研究成果,远未形成较为完备的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而且连口述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学科归属等问题也模糊不清。"口述图书出版先行一步,口述史学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着口述历史的发展。二是口述历史实践缺乏工作规范。目前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战、杂乱无章的局面,不权缺乏一套关于口述历史采访、出版、研究的规范、章程和工作规程,  相似文献   

6.
伴随20世纪西方新史学对于19世纪传统史学的革新,西方史学对于档案的利用也出现巨大变化。新史学对于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开拓直接影响到历史研究中档案利用的范围和面貌。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学翻译在引入西方优秀文学作品、促进中西方文学艺术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当前西方文学翻译的质量普遍不高.接受理论为提高西方文学翻译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分析了接受理论的核心思想,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读者因素.  相似文献   

8.
郭丽莺 《出版科学》2007,15(3):91-92
马祖毅等编著的《中国翻译通史》是中国翻译史学研究中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既立足于翻译学本位,也关注其发生发展的其他文化层面,堪称中国翻译学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本文从内容、形式、史学史意义等三个层面,并归纳了该书的特色和优点.  相似文献   

9.
李善兰是把西方数学全面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是近代西方数学传播和研究的奠基人,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科学有着深入地研究,通过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为中国数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数学的西化作了铺垫.本文分析了李善兰翻译数学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梳理了其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主要历程.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11.
著名华裔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中国会馆史论》是其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学贯中西,不仅具有扎实的传统考据根底,而且对西方治史的方法相当了解.《中国会馆史论》借鉴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以及用西方史学理论挑战传统史学研究,代表了当前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中国会馆史论》中的诸多治史方法,对今天的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 恒慕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本书翻译组译 清代名人传略一书,将于1989年10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美国出版的论述我国清代历史的一部著名史学专著。这部词典式的大型人物传记体词书,由五十余名东西方学者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极为丰富的藏书,历时九年编撰而成。1943—1944年由华  相似文献   

13.
徐光启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为西方著作翻译和西方科学传播作出很大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受自身条件、翻译方式、传教目的、时代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徐光启的翻译活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4.
司法档案这一传统史学研究中被忽视的历史资料受到新史学家重视。他们应用多种方法研究司法档案,为西方史学的更新作出了贡献,但在司法档案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影响与贡献尤大.一方面是对西方相应的史学思潮的回应--主要是兰克史学,另一方面是对本土主要是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传统的继承.两方面的融合形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周仁成 《出版科学》2013,21(2):107-110
民国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翻译,为新文学的生产与创作建构起文学话语规则。然而无论是通过最初的日本中转还是后来的直接从原本翻译,都存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的两难,在翻译上具体表现为转译、节译、改译与编译等问题。从出版的角度说,西方文论的兴盛多多得益于于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同时拥有外语背景与留学经历的现代知识分子积极加盟出版事业,也为西方文艺理论的翻译出版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韩毅教授所著《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一书(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是一部近年来国内少见的专门研究西方经济史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问题,并对我国经济史  相似文献   

18.
<正>晚清的科学技术翻译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他们渴望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间接条件,翻译中引入的西方科技知识也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但在当时,传播西学到底是通过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来进行,还是通过教授中国人学习外语来进行[1]。傅兰雅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19.
王永梅 《大观周刊》2011,(18):36-36
谭载喜教授编撰的《西方翻译简史》自1991年出版以来,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与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2004年,谭载喜教授对该书进行增订.用大量篇幅对当代翻译理论进行扩充,由原书中只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更新至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现状。《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更能反映出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最新面貌,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一生著述宏富,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不仅在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佛经的翻译贡献更加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