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樾 《档案与建设》2016,(12):45-48
《吁请修备储才折》是甲午战败后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朝廷提出的支应危局、急图补救之策,更是其作为洋务运动“殿军”的第一个全面的洋务新政纲领,对“湖北新政运动”乃至“清末新政运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折又被公认为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代拟,以《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为题编入其文集,并被认为是“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形成的标志”.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该折并非张謇所撰,而是由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时的总文案沈瑜庆拟定初稿,洋务文案郑孝胥奉命增补,张之洞亲自捉刀增删而定稿的.  相似文献   

2.
王永新 《兰台世界》2012,(36):69-70
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将洋务派基本诉求总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积极推动清末洋务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的起因20世纪初年,清政府在接二连三的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之后,已经出现了统治的危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缓和国内外的矛盾,巩同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于1901年正式宣布实行"新政",历史上称为"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主要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正中山大学历史系关晓红教授的《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一书,2019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学部变隋唐六部架构",第二部分"改科举与停科举的社会影响",第三部分"新政期间的外官制变革",第四部分"速成新政与清廷覆亡"。清末新政是我国近代社会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其制度变革具有牵涉面广、中西新旧缠  相似文献   

5.
吴宝晓 《历史档案》2002,(4):100-105
清末新政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对西太后及一些清廷中枢大臣来说 ,实行新政含有强烈的迎合列强的目的 ;对地方督抚来说 ,实行新政的目的主要是救亡图存。以往探讨清末新政的起源 ,往往较多地强调清廷取悦列强这一因素 ,并据此断定清廷缺乏改革的诚意 ,此说不免忽略了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自身变法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清末新政出台所起的作用。考察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关系 ,即可发现在清廷和地方督抚两种因素中 ,地方督抚所起的作用更大。标志清末新政开端的 1 90 1年上谕 ,是部分地方督抚策动的产物。同时 ,地方督抚自身的变法思想 ,也…  相似文献   

6.
在一片舆论的声讨中,清政府的新政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一些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纷纷参与其中,希望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地。英敛之作为其中的代表,为了践行自己的曲线救国的理想,以《大公报》为舆论阵地,从清末新政的各个方面积极对其宣传造势和监督,也开始了自己在清末新政中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以来,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了与新政相呼应的,诸如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教育造端之地"及"师范教育是配合政治的工具,国家民族的动态系于师范教育的动力"等先进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近代报纸、期刊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传媒在我国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制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末新政"阶段,官方和民间分别借助近代传媒推行政令、输入异域先进经验,积极进行图书馆内部运行规律的探索;在民初的"新图书馆运动"中,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走出去,请进来",更注重体制和制度性建设,报刊传媒成为近代西方图书馆的体制、制度向国内传输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9.
近代报纸、期刊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传媒在我国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制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末新政"阶段,官方和民间分别借助近代传媒推行政令、输入异域先进经验,积极进行图书馆内部运行规律的探索;在民初的"新图书馆运动"中,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走出去,请进来",更注重体制和制度性建设,报刊传媒成为近代西方图书馆的体制、制度向国内传输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的中国,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空前加剧,八国联军的铁蹄踏遍东方古老帝国的首都北京,再一次冲击了帝国政府统治的合理性。在民族国家屈辱之下,社会各阶层以自己的方式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清政府为挽救危机、巩固统治,亦开始实行新政,北京成为新政的风向标,全国各地时刻关注北京的动态。清末新政以190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但随着新政改革的深入,先前一般化的改革难以再有所收获,于是,以日俄战争为契机,新政的改革重点逐渐向宪政倾斜,清末宪政改革成为新政最后几年的主要内容,而立宪会议的召开是清末宪政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时期,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出"均势"外交策略,并进行了不懈努力。他将引进外资视为实现"均势"外交的前提,积极与美、英、法等国商谈借款兴办银行及修筑铁路事宜,这些构想均由于日俄尤其是日本的抵制而终成画饼。  相似文献   

12.
季静 《兰台世界》2012,(24):73-74
在历代卷帙浩繁的史籍文献中曾对"野蚕成茧"有广泛的记载,清末新政的影响下,喀喇沁旗引入桑蚕业,并形成了生产经营规模,在喀喇沁旗的近代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慈禧政权不得已实施"新政"。教育方面在实施癸卯学制后,新式学堂及其外语教学也在急办宽办的绿灯中遍地开花。癸卯学制虽然是对中国封建科举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功利目的教育改革,使其仍未摆脱封建教育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刘亚利 《北京档案》2011,(2):56-57,59
近代中国巡警制度的诞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巡警"作为整个警察制度的代称,是国家行政制度,乃至以"宪政"为标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试办"巡捕",是由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在系统阐述维新思想中提出的,如何启、胡礼垣在其《中国宜改良新政论议》,  相似文献   

15.
赵丽英 《兰台世界》2012,(21):43-44
经济制度改革是清末民初新政改革中,较有成效的一个领域,尽管在新政改革的制度制定和具体运行中存在着官府失职、管理匮乏、执行力弱势等问题,清政府的经济行为趋于被动,但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竹君 《兰台世界》2012,(22):19-20
袁世凯是清末创办地方警政的代表人物。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被清政府委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重任,在直隶创办警政,内容包括设立警察机构、制定警察规章、举办警察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此期间由袁世凯创办和提倡的各种形式的警察教育成效显著,对我国近代警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一、袁世凯在直隶创办警察教育的背景清末直隶省警察教育,是在新政初期清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与近代藏书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近代藏书楼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近代藏书楼是在中国古代藏书楼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而建立起来的,联结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田牛 《兰台世界》2016,(10):121-122
清末新政是中国财政制度近代化的开端,以往研究多关注财政体制变革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对财政制度本身的变革成果关注相对较少。预算作为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近代化的标志性变革之一。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预算是立宪的前提与要素。因此,对清末预算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对新政时期财政制度的变革和宪政改革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自清末开始,警察便在民众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个清末新政的产物,近些年得到学界关注,不过学界对其探讨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见物难见人。近代北京警察在民众眼中的形象如何?能否回到历史现场去客观认识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晚清画报不失为较佳的考察窗口。画报出现于清末,在北京发展尤速。正如时人描述京城画报之盛:"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最出群。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与文字记  相似文献   

20.
管学大臣是清末"新政"新设的一个朝廷要职,掌管全国教育事务。近代著名洋务派和维新变法人士张百熙在任职管学大臣期间,力主近代教育改革,重建京师大学堂,尤其关注学校德育工作,对近代中国德育教育发展进步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