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柏林之围》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二年制)最后一篇小说。课本把它安排为阅读教材是有道理的。因为小说构思新颖,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尤其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多种表现手法,所以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进一步复习和掌握有关复杂记叙的知识,提高阅读和鉴赏短篇小说的能力。 2、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善于通过场景描写,烘托气氛,为人物的塑造服务。因此在指导同学阅读时,应该着重要求其学习如何通过肖像描写、言语行动描写、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的方法。 3、由于作家描写的生动,儒夫上校的思想很容易感动人。这时尤其需要引导同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儒夫上校的爱国主义,其实质是什么,分清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爱国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认识儒夫上校(也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提高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能力。二、问题讨论 1、儒夫上校是个热诚的爱国者,但是作品里并没有写他什么爱国的壮举,那么作品是通过什么来反映他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提示:作品通过儒夫上校病情的变化,巧妙地揭示了洋溢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因为他的病情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而转化的。儒夫上校的病情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突然发病阶段。当普法战争中第一个惨败的消息传来时,这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象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作者特地补写了一笔他的外貌:高大魁  相似文献   

2.
一个句子,或是句中的一个词,如单从字面去理解,有的却不是它的真正义意之所在;而必须从反面去理解它。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反语”,或叫“反意”。“反意”的表现方法,有好几种: 一、看似“贬”,实是“褒”。 1.都德的《柏林之围》,写儒夫上校“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这句中的“老顽固”看似“贬”义,实际上却是“褒”  相似文献   

3.
都德的《柏林之围》作为爱国主义名篇在我国出现以来。它的主人公儒夫上校也长期被逻辑地戴上了“爱国主义”的“悲壮的英雄”的桂冠。直到近来,才有不少文章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争论本身说明儒夫上校这个活生生的人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典型。过去模式化的评语会损害这个形象。刘再复在《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一文中说:“形象和感情如果成为一种确定的模式。形象特征一目了然……那么,这种形象一定是一种肤浅的、苍白的形象。”儒夫上校不是那种“特征一目了然”的形象,他的性格中具有某些复杂的、难以确定的因素。分析这些复杂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正确揭示小说的主题,而且可以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得到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在词语的海洋中,那些带有蔑视,否定或憎恨感情的词,称为贬义词。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例如: (1) 他是儒夫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都德:《柏林之围》,高中语文第四册) (2) 不幸的是,尽管我们攻克了不少城市,打了不少胜仗,但总是跟不上他的胃口。这老头简直是贪得无厌……(同上) “老顽固”原意是指思想极守旧,不肯接受新  相似文献   

5.
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两个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恰似两朵并蒂的莲花在文坛上经久不凋。这固然因为它们都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悲剧,容易打动人心,更因为,它们都以富有特色的精巧构思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柏林之围》的情节是比较单纯的。普法战争刚开始不久,巴黎一位八十岁的老军人儒夫上校听到法军在威桑堡惨败的消息,一急之下,突然中风倒地,瘫痪不起。当雷舍芬战役失败的迟到消息被误传为法军打胜仗的消息时,儒夫竟奇迹般地从昏迷中醒了过来,病情好转。这种情况启发了上校的  相似文献   

6.
《柏林之围》的艺术构思是相当巧妙的。作者通过三个幻觉,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形象和性格,展现了普法战争的风云变幻,热烈地讴歌了爱国主义精神。剖示这三个幻觉,也就抓住了这篇作品艺术构思的网络。胜利者之梦  相似文献   

7.
《柏林之围》中的儒夫上校的小孙女是法德战争的受害者。对这个人物,作者没有进行外貌描写,而是着力描写她的“笑”,采用一种以“笑”衬悲,以“谎”写实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出这个人物复杂矛盾而又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参加语文教研活动,听了些课,有两节试验课是得到大多数听课者肯定的,理由是这两节课都一反“注入式”,而采用了讨论式教法,课堂气氛浓,学生活动多,等等。笔者无意否定试验者的探索精神,但对于讨论式教法倒也另有一点感想,愿借此一隅,就正于方家。先简单说一下课例。一节课教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具体教学步骤恕不赘述。只记得,每逢有问题要讨论,教师但说一声:“下面同学们进行讨论”,学生便三五成组,嘤嘤嗡嗡地讨论起来。可讨论的是什么,如何讨论的,笔者听不清,想来教者也未必听得清。待教师说一声“停”,讨论便戛然而止。另一节课教的是都德的《柏林之围》,整个教学设计以讨论问题为主,讨论的重点是儒夫上校是不是爱国主义者。学  相似文献   

9.
张伯苓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现代德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张伯苓的德育思想中有“以德育为万事之本”,“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爱国为公”以及德育的方法等丰富内容。从德育思想的视角出发对张伯苓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透视,挖掘张伯苓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11.
“儒释之辨”是中国历史上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不同化派别之间的论争,而理学对佛学的批判达到了其高潮。理学“儒释之辨”的核心是理学教育思想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儒释之辨”无疑更能把握其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明理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佛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佛学文章中,他亦从未对佛教的有神论表示过妥协,因而,指责柳宗元佞佛,根据是不充分的。柳宗元的思想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韩愈都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韩认为儒学的危机主要来自佛、道的冲击,故主张排佛、老;柳则认为危机主要来自儒学的神学化和自身的封闭性,故在批判这种神学化的同时,还主张援百家之长以济儒。“统合儒释”的实质就是援佛济儒。思想史的发展证明,柳宗元的主张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13.
叶宗日 《语文知识》2000,(10):72-73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25题,有这样的题目: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参考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  相似文献   

14.
明代军事史上,文人将兵是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兵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大批儒将做出了卓越贡献,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把儒家思想奉为圭臬,但其用兵实践中又屡以兵家思想胜敌。他很好地把握了兵儒冲突的核心:"诈"与"仁"的关系问题,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仁"的精华,从兵家理论中领会"诈"的实在,区分二者的适用范围,以"仁"为体,以"诈"为用,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使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得以融合和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想可谓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动态体系中,道家始终能够与儒家比肩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动脉之一。道家为什么能够在以儒家为正统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正是本文意趣所在,即尝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和谐”与“外适应”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密码电报“这是将军发来的一封电报。”一个士兵前来报告,“是发给您个人的,上校。”“你念吧!”上校命令道。通讯兵念道:“我们这次失利首先应归罪于你的愚蠢与无能!”“这是一份密码电报,立即把它译出来!”上校严肃地指示道。  相似文献   

17.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贾”与“儒”的结合,便是徽商为“儒商”的内在根据。徽商以儒学指导“贾行”,以儒家“仁”,“善”思想和“以义统利”思想指导商务活动。“儒商”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仁”的学主与现代公司的公众利益;第二,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公司的互惠互利,第三,儒家的“人和”思想与商务管理的“双向对称”。  相似文献   

18.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佛圆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释的"儒"包含两个义项:其一,"柔"义,致使人们误将儒者等同于懦者;其二,"术士之称",儒者在人类社会早期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职能和地位不断衰落流俗,直到孔子提出"君子儒"才一改儒者败坏的风气,并把"君子儒"的思想贯穿到《周易.需》卦之中,借以引导后生人生观的构建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