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某老师没有先从时代背景讲析入手,而是从标题“背影”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背影的刻画描摩,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如果教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基础上带他们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次,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横…  相似文献   

2.
1.突出特点 ,抓住关键准确把握教材特点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宁鸿彬老师讲《背影》 ,紧紧围绕“背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1)课文几次写“背影”?(学生回答 :四次。)(2)四次写“背影” ,写了几个“背影”?(学生回答 :两个。)(3)四次写“背影” ,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 :两次实写两次虚写 ,实写一详一略。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 :思背影 ,望背影 ,找背影 ,现背影。)(4)为什么详写第二次“背影”?(学生回答 :详写这段“背影” ,表现父爱。)(5)“我”为什么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学生回答 :父亲年高 ,体胖 ,…  相似文献   

3.
“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了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像小孩一样爬得全身是泥土”此类对《背影》的解读常见诸于报刊杂志。初见此消息,觉得似乎有理。这不正体现了当下流行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么?可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妥,笔者要问:这是学生真正的个性化阅读,还是伪阅读?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是教师引导地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在所教的语文课文中,《背影》是我最喜欢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的课文之一,尤其读到年迈的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亲自为儿子买橘子那一节时,我扫一眼课堂上认真听读的学生,总能发现有一些学生眼睛已酸,坐在下面悄悄地抹眼睛。
  本文的刻画角度真的是很新颖,选择通过"背影"来刻画父爱———尤其是在一个沉重灰暗又笼罩着生活的辛酸的环境氛围中,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年迈父亲动作艰难甚至可笑的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让多少人为这种朴实无华甘心情愿为孩子付出的父爱而潸然泪下?生活中,人在展示和表现自我的时候,只注重前面表情、言语的修饰和美化,把光辉灿烂只留给了正面,往往忽视了背面,让背影始终处于原始状态。所以,背影所呈现的只有人故有的真实、朴素。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如同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拍得那么细,拉得那么慢,"攀""缩""倾"等这些准确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刻画了一个努力、笨拙而艰难的背影里,这一背影承载着太多的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承载着太多的沉重的爱和责任······仿佛凝重的父爱就定格于那一幕,让每个人为这个身体臃肿但仍不辞劳苦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意、爱戴和怜悯之心。作者通过超乎常规的视角,刻画父亲的背影,让人产生深思,产生联想,获得感悟。所以本文着重刻画背影的第六自然段,为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情感,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刻画的分析,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感受父的亲形象和无言的父爱,同时让学生得到写作上的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相似文献   

5.
紧扣“背影”教《背影》湖南岳阳县教研室陈梦林一、找到背影课文四次写到背影,着重写的是两处:一处是父亲在浦口车站爬月台的时候,一处是父亲从火车上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直接向学生发问:课文所写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  相似文献   

6.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先出示两道思考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将“叶老改文”的部分放到“叶老请肖复兴做客”的内容之后写可以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确:文章记叙了叶老改文后请肖复兴做客的经过,因为帮肖复兴改文,叶老才了解肖复兴,“改文”是“请客”的原因,二者顺序不可调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教师着重在两处地方点拔:(1)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爬山虎?(2)“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句该如何朗读?通过读读、议议,学生明确:爬山虎象征着叶老的人品,体…  相似文献   

7.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父亲的背影。(2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3)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 ,父子车站分别时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比较以上三种回答 ,哪一种更合适 ,为什么 ?明确 :第三种更合适。因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内容 ,就应该说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一味追求简略 ,表意会受到影响。再次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略 )二、理解分析 ,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篇 ,选“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独特。1.父亲的背影 ,我们已司空…  相似文献   

8.
《背景》教案江苏/张华国“背影”是《背影》内容的重点,又是叙事抒情的线索。我采用“中间开花、以线串珠”的方法,设置如下教案:1.出示油画《背影》,引导学生看图说图。2.讨论:从什么角度描绘文亲的形象最佳?父亲为什么要去买橘子?他当时是怎样想的?通过什...  相似文献   

9.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人 ,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穿过铁道 ,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 ,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 ,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 ?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 ,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 ,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充分用好这一“武器” ,以达形神兼备之效。下面就是一篇学生习作中的一个步态描写片断 :“口当口当 !口当口当 !……”下课铃终于响了。…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插翅翱翔的“鸟儿”应该是什么?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背影》公开课。首先,老师由《父亲》(MTV)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慢慢导人本课的学习。接下来是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处理字词,老师简介作者情况。再后,老师就提出了许多问题。让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回答。问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董燕子问:“《背影》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这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作者在文中把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是,作者没有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写,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表现的角度新颖独特。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方法是感悟式语文教学。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评议。一、形象感悟法形象感悟是让学生遵循阅读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形象为媒介,以感悟为主要方式,达到对作品思想情感意义的把握。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抓“背影”形象,引导学生感悟。1.抓重点词句,初步感知形象特点。作者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做了具体细致的刻画。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蹒跚”“探”“攀”“缩”等,感受父亲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的艰难形象,初步体会爱子之情。2…  相似文献   

13.
父爱之舟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家庭和亲情的文章,而在这些文章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且最为典型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它主要体现了父亲对儿子那深沉而又真挚的爱。描写父爱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为大家选择了由著名画家吴冠中所写的文章《父爱之舟》的一部分,供同学们阅读。这是一篇以梦境形式来回忆父亲的文章,写出了“我”在艰难求学的过程中,父亲给予“我”的无私的爱。本文语言质朴、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15.
常绍云 《成才之路》2009,(20):38-38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也。”这也就是说,写文章必须要有感情的震动,情感是文章的根本。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情感呢?大家都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吧.可以说文章把父爱渲染到极致。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原因何在?主要是作者对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作了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这就说明,细节描写是渲染情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不是说——细微之处见真情吗?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任务:1.学习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小姑娘卖苦抽给老华侨的经过,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的高尚品德。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过程。(一月.指名学生朗读全文,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回忆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二)学生质疑,教师析疑。1.通过预习,请学生提出对课文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回)“思枯病”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若袖子也会变甜”?(3)为什么伯父明知袖子苦,却买一大筐,还再给小姑娘100元?(4卢金钱买不到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18.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第五册一篇新选的记叙文。文章通过父亲解决“道德难题”告诉学生:“诚实+信用=财富”这一道理。备课中,我对本课作了如下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首先板书课题,从解题入手:同学们知道彩票吗?什么叫“中彩”呢?如果你家中了头彩,你和你家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可是文中的父亲中了彩之后,却没有一丝喜悦,为什么呢?在学生轻读课文,克服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标画出哪些自然段是写中彩“那天”的事情的;哪些自然段写的不是中彩“那天”的事情。学生带着问题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20.
创意说明:《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构思精巧,选取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父亲的“背影”这个独特的表现角度,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文中父子之间的殷殷真情。那么究竟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设计这篇传统课文的教学呢?该教学方案本着“加强整合、减化头绪、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文中集中具体描写“背影”的第六节文字为突破点,设计了三个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教学板块——“读”、“议”、“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