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霜 《收藏界》2011,(6):138-138
大凡画人,要有"人味"。看到孟喜元先生画的人物画溥儒,不由得会联想到无伴奏歌唱或独角戏。画面无背景、无衬托、无渲染,隐含着人生的舞台上溥儒先生一人一世界的存在。孟喜元笔下的溥儒,不需陪衬,无需伴奏,仍然表现出多音阶、多重叠、多角度、宽音域,跳跃式大起伏的情绪和情感。  相似文献   

2.
丁卫 《收藏界》2011,(12):136-136
在孟喜元先生的中国书画大师人物画系列中,我最喜欢这幅陈少梅。画中的陈少梅神采清逸,不卑不亢,尽现诗书清华之气。  相似文献   

3.
杨黔 《精武》2006,(5):10-11
习武之人,于拳脚器械之外,又须练习软硬功夫一二种,或数种。盖功夫之与拳术器械,亦犹耳之与目,宜乎并用,而不可须臾离者也。各类功夫,凡七十二种,练法即各有不同,劲路亦复各异。功夫之高者,莫为气功,练成之后,非但能以气击人,且强身延年,然不易练也。苟习之失当,且易致疾,甚有性命之虞。凡行侠之人,技击之士,虽不能尽各种功夫而练之,然至少亦须练二种以上,一种为自卫(挨打)之功夫,一种为制人(打人)之功夫。制人之功夫,即稍不精亦无不可;至若自卫之功夫,则务须练习极精,于以少敌众之时,难免不为敌人之拳械着身,若功夫不精,必为所伤;若能精绝,纵身受拳械之袭击,亦不至受伤。故较制人之功夫为重要,此又技击家所不可不知者也。  相似文献   

4.
高台吟 《收藏界》2011,(7):137-137
我与著名画家孟喜元是忘年交。由于父亲多年痴于收藏,乐于交友,被书画界和收藏界称为"画痴",他的朋友遍天下,孟喜元就是其中一位。父亲非常喜欢孟伯伯的人物画,曾亲赴内蒙古拜访孟伯伯,请他作画。后来孟伯伯在昆明买了房子,每年冬天和夏天,就到昆明来作画,于  相似文献   

5.
遇磊 《当代体育》2010,(6):44-47
这里所说的擗神经病就是指不喜欢按常理出牌,间歇性神经发作,就好像你练的上上乘的绝世武功,但是你要是碰到那些下三滥的功夫也够你喝一壶的,在疯疯癫癫中解决战斗,也是一种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6.
梓荃 《收藏界》2011,(9):146-146
在中国文化的厚土中,人物画一向是最受娇宠的奇葩。孟喜元在《收藏界》连载的这一组以绘画大师为主题的人物作品,迥异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模式化、政治化的人物形象。他的人物绘画中没有当代某些画家主张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修炼者功夫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强烈地关注太极拳功夫中的一个名词,那就是太极拳凌空劲。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功夫让大众感觉似有似无、似信非信。陈炎林先生在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曾提到过凌空劲,并这样写道:“凌空劲此劲异常奥妙,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盖因被发者精神已为发者所吸引,无可抵抗;然被发者必须先明沾粘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否则发者仍无效。此劲虽奥妙莫测,但学者可不必深求,仅作游戏观可耳。”从陈炎林先生这段话感知的信息是:其一,被“凌空劲”攻击者必须有武术的基本功夫及反应意识;其二,这个功夫很难被习武者学成上身,即使深求也未必会学到。  相似文献   

8.
周军 《精武》2005,(10):1-1
我与郭玉杰先生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听一位朋友说,有一位武者创编了一种拳法很厉害,有时间可以见识见识。当时我很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传说。创拳者多为大智大勇,且坚忍不拔者,现在习武者多为健身、防身,谁会在这上面下多少功夫。后来和郭先生接触多了,才发现郭玉杰先生真的痴迷于武术之中而不能自拔,而且功夫的确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9.
侯转运 《武当》2008,(9):18-19
一、“两种功夫”解 观世界之功夫,古往今来,无非有两种功夫。一是以力量硬打,打倒对方,如少林拳、拳击、散打、跆拳道、截拳道、空手道等等;还有一种功夫即太极拳,刚好相反,专一化解对方力量为主。太极拳不讲级别、量级、体重、力量,也不管对方是什么打法,任凭对方随意拳打脚踢,只要对方力量上我的身,瞬间进行化解,将任何方向的任何力量在瞬间全部化解,使之无影无踪,或使之反弹出去,并让对方飞跌出去。而且,对方的力量越大,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大,对方摔跌的越远,越狠,受伤越重。此即所谓“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相似文献   

10.
杨黔 《精武》2006,(5):18-18
拳法之精微,须要功夫到十分。然有十分功夫,而拳法仍不及精微者何也?人身之要处,未造其极也。然则入身之妙在何处?其法在探步上见之,假如阵中对垒时,必先用个探子,观其虚实,然后可以进兵。苟不用打探,而妄杀入,未有不受其亏者。又如船家往左往右,其妙不在船头,而在船舵,船头往何处,即将船舵一摆便是。今试之其妙,凡与人对敌之时,或走左盘、或走右盘、或走中盘、或走外盘,须要审定敌人形势,  相似文献   

11.
李剑方 《武当》2006,(2):11-13
太极真功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有志于此者不可不详察焉。笔者有幸先后跟随数位大师习练各式内功拳,虽自知驽钝,功浅识微,但有幸亲眼得见并领略过先辈大师炉火纯青的太极真功,对此梦寐以求,并常常揣摩其中奥妙,有时似乎偶有所得。太极功夫博大精深,形意悉备,难以尽言。领会前人真知灼见, 结合自己点滴体会,我以为,就太极功夫的练用内涵及特点而言,最能代表太极功夫的主要是三种功夫, 即松柔功夫、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9,(1):29-29
拳谚有“下打七成上打三”之说,语虽简俗,却揭示了一个道理:在搏击实战当中,下盘功夫与上盘功夫相比更为重要。比如与敌交战时,我上盘即使失手亦可继续周旋且仍有取胜之可能,但如脚下一乱,则往往败局已定,所以大多数搏击术,都极重视下盘功夫的练习。  相似文献   

13.
阎正 《收藏界》2013,(1):117-121,200
孟喜元先生是美术领域的北方重镇,是我国当代守望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代表画家之一。孟喜元先生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远离功利、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硕果甚丰的画坛骁将。两年前见到孟喜元,如同近期见到孟庆江,从未谋面,然一见如故,心里的亲近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4.
千古吴昌硕     
《收藏界》2011,(1):140-141
【开篇语】2011年开年新初,本刊"名家书画收藏"栏目聚焦近现代书画名家、名作。光焰千秋的近现代大师,按生年排序他们是: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徐悲鸿、溥儒、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陈少梅12人。他们的画像由大收藏家高魏华盛情专请内蒙古画家孟喜元所绘。孟喜元怀着虔诚敬畏之心,查阅多方资料,重温大师生平、焚香沐浴、顶礼膜拜,数易其稿,九朽一罢,最终成就此壮举,原作悉数为高魏华珍藏。  相似文献   

15.
韦国 《钓鱼》2006,(20):15-15
调标对手竿钓者来说绝对是重要的,不懂调标而能钓好鱼者不可能钓好鱼。同一个人、同一时间与钓点、同样的标、同样的调法、同样的饵比重,当饵味不一样时,百分之百有不一样的效果,不信者,自说钓鱼功夫有多么厉害时,终会让人存疑。但是,好饵易求,钱花下去即可得,好标难觅.所花金钱高低与标之好坏并无绝对关系。标之好坏鉴于制造时配比之得宜否、与适用目标鱼种鱼情的定位有关.许多制标者不懂调标.实是误人误己,买标者若不解其中奥妙.认为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话.那钓鱼功夫要登大雅之堂很难。  相似文献   

16.
词曰:世人都晓尊三是尽向鼻祖问端详。谁识文武同一理,内修外练两平常。细思量,莫彷徨;上药三品存神王。练操有形俗能受,修求无迹论短长。(《鹧鸽天》) 三皇炮捶拳拳名的含义:炮者足也,捶者手也,以修炼人之三宝精、气、神合而为一,所显现的拳脚功夫,三皇之名所由起也。伏羲(天皇)主神、神农(地皇)主气、黄帝(人皇)主精。创始人以古圣先贤之名依附于拳名之上,暗藏玄机于不露。以人修炼三宝附诸古仙道,实为神仙学,是修道、修人的大功夫。故而有“神拳”之美誉。 一、“三皇门”既有拳谱,又有功法“三皇炮捶拳”手抄本拳…  相似文献   

17.
梅墨生 《武当》2007,(7):38-38,39,40
“凌空劲”与“发功” 关于太极有无“凌空劲”,说法不一。当年从报刊上看到这一说法,不免好奇,于是专门向经梧老师求教。先生说:“老师不懂凌空劲,你几个师爷也未教过凌空劲。”所谓凌空劲,据说是两人不挨身便有一方会被击倒,甚至可以被放出一两丈远。对此神奇功夫,我曾觉得十分神秘。武侠小说上便有“隔山打牛”的功夫,此或类之,然而那只是小说。  相似文献   

18.
高玉涛 《收藏界》2011,(5):142-142
著名国画家孟喜元先生所作的12幅近现代艺术巨匠画像,笔者有幸在资深鉴藏家魏华先生书斋里欣赏到了原作,其中,眼前的这幅徐悲鸿画像,给笔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虽时隔近一年时间,依然难以忘却。今天,再次观赏喜元先生画作——悲鸿先生画像,一种久违的思绪涌上D头,不禁悲喜交加,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9.
如今练气功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调查后说,有上千万中国人学过气功。举目四望,我们身边的“功迷”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三教九流”,有学识渊博的教授,有目不识丁的老妪,还有不远万里来华的老外……“功迷”日众,气功功法遂与日俱增,这也是在求得一种平衡。但正如气功师有功夫深浅和德行高下之分,各类功法也有优劣之别。值得重视的是,有些功法毫无理论根据,不讲科学,不讲理智,而一味追求出功能、神通,结果每每事与愿违,“出  相似文献   

20.
石晓 《收藏界》2011,(8):144-144
"其画若冰雪,其髯独森严,横笔行天下,奇哉张大千。"这是1932年张大千三十四岁生日之际,著名画家徐悲鸿为张大千自画像题的诗,对而立之年的张大千赞誉有加。如今塞上名家孟喜元先生积数十年之功力,绘制而成十余幅近现代艺术大师画像。这幅张大千画像,就是一幅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