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其中“三驱”课本注为:“《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笔者以为,此种注解欠妥。《易经·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五经四书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译为:“九五,光明正大地辅佐。君王狩猎,三方驱围,网开一面,任凭前方的禽兽逃逸,邑人并不惧怕,吉祥。”又注“三驱”为:“三面驱围,网开一面,这是天子田猎之礼。”这“天子田猎之礼”可能是《礼·王制》中说的:“…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 5册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抵足而眠”一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案》 ,将“抵足而眠”释为“两足相碰 ,共枕而眠” ,但笔者认为“抵足而眠”应释为“同榻而眠 ,分睡两头”。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8年版 )释“抵”为“用角顶 ,触” ;查《词海》释“抵”为“碰”“触” ;查《新华成语字典》释“抵”为相触 ,“抵足而眠”为同榻而眠 ;查《现代汉语词典》 ,其中由“抵”的原意引申出了“抵触”、“抵抗”、“抵挡”等词条。从上述古今词书“抵”字的解释看 ,都言有来自相反方向的接触之意。由此可见 ,“抵足…  相似文献   

3.
近日读了黄泽佩老师的发表于1993年 《毕节师专学报》第三期上的《“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试释》一文,觉得其中误释较为严重,故愿借学报一隅,把我的着法说出来,与黄老师商榷,并就教于读者。 《试释》一文把“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一句中的“过 与“看”分别解释为“访问”和“看守”,同时联系前面的诗句,认为“千里来寻故地”中的“寻”字也是“访问”的意思。我认为三处都属误释。“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已经近乎今天的口语,其实不必再作什么解释,“过了”就是“过了”,”看”就是“看”,”寻”也就是“寻”,这比《试释》一文所解释出来的应该说还要更有利于表达词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引起其误释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或因不熟悉读词常识,或因没有深入领会词中用字的丰富内涵,或因没有正确把握整个词的主题思想,以及释词方法不当等等。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教材对“三驱”一词是这样的解释的:“三驱,网三面,留一面。”有一些名家的选本也与此持相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6.
一、释“德音”“德音”一词在《诗经》中一共出现十二次。毛《传》在《邶风·日月》中单释“音”为“声”,却不连释“德音”,也不再为《日月》以外的“德音”作诂训。郑《笺》的解释则相当纷纭,几乎没有一  相似文献   

7.
一、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对其中“三驱”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两种:(一)、《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注为:“三驱,一年打猎三次。因为打猎时必须驱赶禽兽,所以称打猎为‘驱’。”《释文》引马融说,认为“三驱”是指(国君每年)打猎三次。《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田”通“畋”,打猎;“岁三田”即每年打猎三次。《历代文选》(中国人民大学语  相似文献   

8.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教材注: 《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王以三驱”当作“王用三驱”——笔者) 《教师教学用书》之“补充注释”强调了这一说法: “三驱”另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一供祭祀,二享宾客,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比”字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比笼,并放着的笼子”,而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却译作“比试的笼子”。另外,《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注释为“比赛用的笼子”;《中学古文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释为“小而细密的笼子”。总括上述解释,“比”字释义有三种:一是“并放”意;二是“比试”、“比赛”意;三是“小而细密”意。那么,此句中的“比”究竟应作何解呢?要想弄清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应该从  相似文献   

10.
“出乎意料”与“意料之外”是两个常用词语,意思一样,都是指超出了人们的估计。先看其中的“意料”一词。《汉语大词典》释“意料”为“事先对情况、结果的估计”;《新华词典》释其为“事先的估计”,并例以“出人意料”;《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为“事先对情况、结果等的估计”,例子有:意料之中/乎意料/料不到的事。可以看出,三部词典对出意“意料”的释义是一致的,都是一种事先的估计。从所附的例证看,“意料”一词的基本用法有二:一是可以相对独立地使用,如“不可意料”、“意料不到”;二是与其他词语结合成固定的词组使用,如“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1.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以来各家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一词有六种训释,而释为“抱一”既有词义上的凭据,又切合《形势》篇文旨。“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  相似文献   

13.
“平居”解     
<正> 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中“平居”一词,今人多释为:“平昔所居之处”或“平时居处”。愚意以为不确。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释此诗“故国”句为“言故国平时之事”,至为确当。“平居”一词在古籍里皆作“平时”、“平素”解,《国策·齐策五》有“夫差平  相似文献   

14.
任伟 《家教指南》2016,(4):74-79
敦煌文献P.2569背面《儿郎伟》之前的文书,黄征先生视其为两首诗歌作品,拟名为《银歌》、《金歌》,并未进行释读;张锡厚先生主编的《全敦煌诗》(第12卷)首次释录了该作品,题名为《儿郎伟》驱傩词,但仍有未尽之处。结合图版再次释读,确认该作品是两首与驱傩有关的诗歌,并从几个方面厘定为可能反映敦煌西汉金山国时期宫廷驱傩活动的儿郎伟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一)《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句中的“不期修古”,课本注释为:“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法常可”,注释为:“效法可常行之道。常可,指旧制度。”此注首先令人生疑的是语意晦涩、逻辑欠通:“修古”一词,释之为“远古”,而“远古”何指?如单指上文的“上古之世”,则有乖原意;如兼指上文的“中古之世”与“近古之世”,则称名不当。再者,释“修”为“远”,而“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商君书·开塞》)中的“修今”一词则无法讲解。“常可”一词,释之为“可常行之道”也不确切,难道“可常行之道”还不值得效  相似文献   

16.
“纳比笼中”一语见高中语文课本《促织》一文,课本的编注者将句中的“比”与“笼”二词断在一起,理解为偏正词组,并释为“比试的笼子”。笔者认为此属错断错释,理由如下: 首先,句中“比”字使用的本义,即紧靠、密列之义。《说文解字》:“比,密  相似文献   

17.
《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一般词语,相当于义类汇编或语词性类书,犤1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前三篇中,《释训》着重描写事物的情貌,词目多为叠字。“《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犤2犦那么,前二篇《释诂》与《释言》,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呢?历来有三种观点:一、《释诂》解释古语,《释言》解释方言邢《尔雅注疏》论《释诂》:“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论《释言》:“古今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故为之作释也。”但事…  相似文献   

18.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相”字具有人称代词的功用,这在不少工具书中已有所提及,但言而不明。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此阐释,不仅语义含混,且尚存语病:“相表示……动作。”《辞源》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辞海》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相似文献   

20.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