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实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我国将改革婚姻制度作为重要任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它以“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女性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为原则,建立新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为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1953年3月,我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1]北京市委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使婚姻法内容在北京市各阶层群众中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极大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闻育”专设委员会,是日本新闻协会会长小林与三次先生提倡将“新闻育”作为教育界和新闻界的共同课题之后于1986年创建起来的。该委员会第一项活动就是在1986年3月派遣代表团赴美,进行专题考察。代表团参加了在洛杉矶召开的全美“新闻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大会,访问了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在内的五大报社,并且在芝  相似文献   

3.
姜卫玲 《新闻通讯》2013,(10):62-63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禁止闻知社会事务,有着‘外言不入、内言不出’的严格规定,不能就社会事务发表意见”④,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十九世纪晚期,随着我国女子学校逐渐兴盛,部分女性走出闺阁,接受教育。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有学识、有才能和有远大志向的知识女性。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更加强调经济独立,追求地位平等。“新女性”成为此时对女性最具时代特色的称呼,尤其是《妇女杂志》、《玲珑》等以塑造新女性形象为主要目的刊物的出现,掀起了一股社会革新与妇女解放运动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东西文明冲突和东亚国际秩序变动之际,中国传统华夷体系面临条约体系的严峻挑战。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企图不承认中朝宗藩关系,以便解除称霸亚洲的绊脚石。朝鲜“壬午兵变”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巩固其经济垄断地位。清政府为了应对日本挑衅,同朝鲜签订《中朝水路通商章程》,并明文规定其“属邦”地位。然而,日本巧妙利用“甲申政变”,先后与朝、清签订《汉城条约》和《天津条约》,对朝鲜问题上获取与清朝同等地位。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终止中朝藩属关系。本文以上述几个主要条约为线索,阐明了清末中朝宗藩关系演进和嬗变。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2007年在日本出版后,至今已狂销240万册,占据排行榜第一名达82周的超级畅销书《女性的品格》中文版,在10月份将由中信出版社正式推向市场之际,却发现了与其内容形式极其相似中国某出版社的“伪书”《女性的品格》,该社出版的《女性的品格》与日本正版原书不仅书名完全一致,在内容的介绍、图书的内容主题上也有极大程度的相似之处,该书作者利用正版原书在日本图书市场的极高知名度,编译了足以混淆消费者的伪书,更是打着“日本2008“第一畅销书”的旗号,让消费者无从辨认其真伪,严重扰乱了版权图书市场的常规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6.
崔淑慧  余云艳 《青年记者》2017,(30):100-101
早期对中国女性的研究集中于民族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女性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背景下,媒介与女性的研究也逐渐深入.2016年11月,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下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新发展理念下的妇女权益和女性地位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国外媒体如何认知中国女性?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为例,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7.
1999年,日本期刊市场创刊多种以女性旅游为主题的女性杂志。日本旅游和女性杂志不乏其例,但经过编辑们的精心策划的女性旅游限定版杂志的面世,使得低迷不景的日本杂志市场涌现了一股生机。 今年3月,日本妇人画报社创刊一种面向30岁以上中青年女性旅游杂志《cecsa》。6月,《cecsa》第二期刊出巴厘岛等奇特海外旅游观光地内容的特集。丸山博久总编认为:“在追逐时尚之风的年代,日本女性渴求一种不落俗套的高品质的旅游,女性旅游杂志必须推陈出新,追求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刘琛  董天策 《新闻界》2005,(6):73-74
2005年6月,重庆女性杂志《新女性》为了批判“女体盛”而策划了一次“男体盛”,美其名日行为艺术,目的是为了反讽大男子主义,从而引发了媒体关于女权主义的争论。9月,央视《社会记录》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对这次“男体盛”事件进行了报道与分析。一时间,“男体盛”成了网络、平面和电视等各类媒体报道和评论的关键词之一,男性和女性的地位问题再次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从而将女权主义的讨论提上了’桌面。“男体盛”是否能如策划者所愿对“女体盛”作出批判,重构女性的性别认同呢?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无双     
“游戏野史”。说日本“光荣”公司(KOEI)是“历史战略游戏”的代名词,这可能是不少玩家的共识。“光荣”的《三国志》.《信长之野望》.《三国英杰传》,《大航海时代》.《太阁立志传》等系列游戏一直在日本和国内玩家中有着极高的声誉.其代表系列作品《信长野望》及《三国志》系列更加是长盛不衰的经典系列.在老玩家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1.
《主妇之友》日前宣布,该刊将于今年5月正式停刊。作为日本历史最悠久、最有名的女性杂志,《主妇之友》的“寿终正寝”引发了媒体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郑燕琴 《大观周刊》2011,(17):39-39,17
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多以描写男女婚姻,情爱及女性命运为主题,她笔下的女性多处于被压迫,压抑及被动的社会地位,并且在婚姻或爱情上多以悲剧收场。然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唯一一位张爱玲笔下收获爱情与婚姻的女性。白流苏这个从没落大家庭中走出来的女性,在男权生活中不向命运低头,她凭借智慧和心计与婆家、娘家以及范柳原周旋较量,最终赢得了范柳原的爱情和婚姻。白流苏虽没有因战争感化为革命女性,她身上却也透出了对命运抗争以及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申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为视点,从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女性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以及女性解放诉求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申报》广告中女性形象体现了市民社会的商业化特征,是市民阶层生活方式变迁的集中反映,同时也表达了女性争取独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强烈诉求。《申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记录和缩影,承载着那个时代所赋予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置于甘青地理的交界、族群互动的边界以及夏夷文明中间区位的土族,是陇西民族走廊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土族哭嫁原因的复杂性、情感表达的集中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共同解释了处于中间圈民族文化的杂糅性特征。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作为哭嫁的主要参与主体,其在仪式中的表达立场因之变迁。从“学哭”到“要哭”,是土族女性表达中“被动”到“主动”的变化的过程,其情感表达逐渐走向独立。哭嫁不再是女性单一宣泄情感的通道,增加赋权、提高地位、传承文化和职业所需,成为土族女性群体在新时代表达的情感希冀,女性在仪式中的主体意识随之建构。  相似文献   

15.
武晓静 《大观周刊》2011,(36):79-79
说起日本女性,世人常能联想到知书达理、对丈夫言听计从的贤妻良母形象。从日本历史产生以来,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与男性一起,创造了伟大的日本历史。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女性就业率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属于比较低的。  相似文献   

16.
于华  陈谦 《新闻大学》2006,(4):25-28
《青鞜》是日本新闻出版史上最早的女性刊物,它由当时先于时代而觉醒的一群年轻女性发起创刊。《青鞜》前后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年半,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女性文学为出发点,最后发展成为唤起女性觉醒的女性解放思想刊物,后一阶段的女性问题论争,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青鞜》掀开了日本近代女性觉醒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7.
行业动态     
妇女媒介监测网络在行动中国的妇女媒介监测网成立于1996年3月8日,旨在监测我国各种传播媒介对妇女形象的宣传报道。首都女新闻工作者认为:“1995年世妇会前,我国政府发表了本世纪最后5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在关于‘改善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方面,《纲要》首先要求宣传妇女与男子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权利和地位,宣传富有‘四自’精神的女性,改变社会对女性歧视和偏见。”而“男女平等这个基本国策的有效实现,有赖于传媒的正确宣传。”“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广告中,妇女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得到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在封建社会中国妇女地位低下,不仅存在于社会观念中且有法典予以确认,《大清律例》里有很多专门针对女性而设的罪名。通过《大清律例》与《大清新刑律》对比可知,清末法制变革为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社会中国妇女地位低下,不仅存在于社会观念中且有法典予以确认,《大清律例》里有很多专门针对女性而设的罪名。通过《大清律例》与《大清新刑律》对比可知,清末法制变革为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现代消费语境下,从文化和女性等多元视点切入,将电视广告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提高到学理层面。分析认为:宏观上,上海这座城市已经不可遏制地进入消费社会。微观上,广告商利用了女性冲动消费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策略主动制造了“需求”,激发女性消费;大众媒介从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充当了广告主重要的“帮手”,共同引导女性走入消费社会;同时女性消费者的情绪性消费特征显著,她们对自身的消费有第二层解读,试图通过购物实践广告符号的象征价值,完成对自我身份地位的理想化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