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叔同,号弘一.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他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长于诗词、工于书画,集音乐、戏剧、篆刻、金石、教育、哲学、法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1.我国现代音乐的启蒙先驱者.李叔同是作词、作曲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两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忧国忧民的乐歌.  相似文献   

2.
“男儿第一志气高”所谓“学堂乐歌”,指的是清末民初的学校歌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痛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奋起救国,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音乐一题,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  相似文献   

3.
肖明 《新闻前哨》2012,(3):103-104
学堂乐歌的诞生及发展,标志着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开始,从此,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然而这个"崭新的里程"却没有那么令人欢欣鼓舞,它是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时"以西为师"求来的,因而学堂乐歌的兴起令人思索。西方音乐传人中国历史相当久远,从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到明代钢琴出现宫廷,多年来中国对待西来音乐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历史上的中国大多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接受异族的,纳为己用。然而到了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却积极主动地东渡日本,学习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学堂乐歌的开创者沈心工,并非生于音乐世家,但他凭借对音乐的观察、爱好和对音乐教育的独到理解,开创了近代中国学堂乐歌时代,并创作出了近二百首音乐作品。他的代表作《黄河》充分展现了他的音乐创作才华。  相似文献   

5.
张明水 《大观周刊》2011,(41):38-38
清末民初时期,许多学堂出现了具有启蒙性质的学堂乐歌,大部分反映了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的思想。这些学堂歌曲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以来,我国的女权运动,如批判封建礼教、提倡婚姻自由、改变生活习俗、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和要求解放独立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富有民间音乐资源,以歌曲振奋民族精神,特别是在民族危亡重要关头,通过整理挖掘民间歌曲,唤醒民众,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御侮,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传统。现代中国社会风雨如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异常重视民间歌曲的价值意义,从启蒙民间到走进民间,研究和运用民间歌曲,形成逐渐系统、完善的民间歌曲理论。中国现代民间歌曲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三个基本阶段,即承启近代文化发展的学堂乐歌教育歌唱运动时期,在科学、民主思想影响下所出现的"五四"歌谣学、民俗学与乡村教育运动时期,新音乐运动与大众文艺运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7.
沈心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在中国教育界发起的"学堂乐歌运动"让学堂乐歌广为流传。本文主要介绍了沈心工的生平,及其领导的学堂乐歌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并具体分析了沈心工乐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沈心工被国人誉为"学堂乐歌之父",主要源于其自行创作和编写的学堂乐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被学生广为传唱,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所以本文就主要从沈心工的音乐思想的形成、音乐题材的选取和音乐教育的策略等方面来阐述沈心工在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一、风雨兼程的求学之路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于清同治  相似文献   

9.
李叔同早年执教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并创作了大量学堂乐歌。在创作过程中,李叔同坚持民族化创作原则,从而将学堂乐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于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谢霜 《兰台世界》2015,(1):156-157
李叔同的《送别》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堂合唱乐歌,其简洁流畅的审美风格,深邃淡雅的审美意境,字里行间彰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送别》开创了中国合唱音乐史上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方良 《兰台世界》2012,(19):33-34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受到国外音乐文化的冲击,许多音乐人因此展开了对中国音乐发展"国际化"与"民族性"问题的思索,开始主动引入国外音乐元素并逐步改良传统音乐艺术。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盛行和国乐改进的出现,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独特音乐现象。  相似文献   

12.
"调声"是一种海南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集歌舞为一体。"调声"源自于海南地区古老的"山歌"。民国以后,在新式学堂乐歌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调声"在海南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13.
空谈音乐     
在一次与黄河老师的联谊中,我哼唱了一小段法语歌,唱得真不能算好,然而黄河老师对于这个曲调很陶醉地说,就像看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片蓝紫调的感动,老师理解的音乐是用来看的,而且确实看到了歌曲的色彩.我兴奋地告诉老师,这首歌就叫<蓝色的爱>.音乐真的是很神奇,听不懂歌词,不表示就不理解歌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慧君 《大观周刊》2012,(13):268-268
唱歌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美妙的歌声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唱歌已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凋、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相似文献   

15.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他不仅擅长弹琴吹箫,还能填词配曲,精通乐理。本文综合探究了姜夔自度曲的特色和他音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大概觉得,时不至五四,文化一如故。实际上,这是错觉。如果说,洋务运动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限于器物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触动不多,那么,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已经开始,新思想新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学堂乐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新式学堂中的音乐教育自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中加以体现,并在民办学堂中悄然兴起"学堂乐歌"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课教学。本文就晚清民办学堂中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探究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式学堂中的音乐教育自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中加以体现,并在民办学堂中悄然兴起"学堂乐歌"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课教学。本文就晚清民办学堂中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探究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孔子闻韶处     
“孔子闻韶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故城东南一公里处的韶院村,是当时盛齐京都歌舞乐伎排练和居住地。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圣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百位名人之一。据《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在孔子生活中随处皆在。他会唱歌、弹琴、鼓磬、作曲,是音乐通才,在音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为《诗经》正乐时,能够合着伴奏唱完三百零五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歌曲。春秋时期鲁国孔子…  相似文献   

20.
黄晓 《大观周刊》2011,(5):112-113
黄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主要为声乐作品。大致可分为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爱国歌曲和以优秀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爱国主义歌曲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民族性。体现在传承传统曲调、诗词节奏等方面。此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也富于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