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因非法传销或变相传销构成非法经营罪在认定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要从该罪的主客观方面加以把握。同时,还要注意该罪与诈骗犯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销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侦查机关可以通过获取犯罪线索,提取和固定电子证据,确认和抓捕犯罪嫌疑人,追缴涉案资金,加强各地区和部门协作等侦查手段打击网络传销犯罪。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被骗参与传销活动的现象屡禁不止。文章从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的危害入手,从传销组织、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及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涉入传销组织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一现象,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 传销,对于工商业界的人来说,它与“炒股”、“期货”一样,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名词,特别是那些急于发大财者,对传销更是乐此不疲。曾几何时,高校校园亦悄悄出现了“传销一族”,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也干起了半读半传销的行当。因之也产生了不同的故事,形形色色的大学生传销商共同勾  相似文献   

5.
犯罪化又被称为入罪化,是指将不是犯罪的行为在法律上作为犯罪,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所以,何种行为能够入罪,也就是犯罪化的标准问题就成为犯罪化的核心,而犯罪化的标准就是指犯罪概念如何界定.犯罪化与犯罪概念关系密切,犯罪概念的界定决定着犯罪圈的大小,实质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化具有前提性的作用,犯罪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对于刑事立法犯罪化具有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法律上仍然没有丝毫的进展.在讨论其合法化之前,还有一个非犯罪化的问题.安乐死在我国刑法上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排除犯罪性行为理论中,安乐死仍缺乏有力的根据;另一方面,我国刑法故意杀人罪的立法对安乐死的入罪,也值得检讨;而安乐死非犯罪化的根据,不得不考虑刑法的谦抑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销组织活动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邪教"的组织体系。20多年来,传销经历了合法、非法和犯罪三个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也不管相关部门对它持续不断地打击,它都一直以其固有的狂热性活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传销活动是遵循顺从、低智、幻想和杀熟的轨道层层递进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国内出现了很多高智商的传销组织成员,其中有不少人就是在校的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由于其方法、手段比以往更加高明更加隐蔽,其危害也更大。然而,当前我国关于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的理论研究存在着重防轻治,重前期预防、轻后续治理与安抚,重内因轻外因,过度强调大学生自身原因误入传销等问题实务操作中,有关部门、学校防治不力以及各种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传销屡禁不止。本文试图通过对传销本质的解读,提出高等教育中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的办法和途径,构建一个安宁和谐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9.
“传销”作为企业的一种营销方式,由中美合资雅芳公司于1990年引进我国,鉴于“传销”的种种弊端及其衍生的社会危害性,1998年4月我国政府明令禁止.作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的一个“现  相似文献   

10.
近来主张重构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转而全面移植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的"移植论"者认为,我国犯罪构成存在逻辑问题及缺乏出罪机制。我国耦合的犯罪构成理论,四个要件之间逻辑关系紧密,符合人们认识犯罪的一般规律;四要件既是积极的入罪要件,也是消极的出罪要件,具有出罪机制。"移植论"者对该问题的批判缺乏务实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宣扬恐怖主义罪是为了预防恐怖主义犯罪而设定的危险犯,体现出反恐刑法的预防性特征.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存在类似之处.网络宣扬行为包括"美化型"宣扬以及"转发型"宣扬两种类型,我国已有判决中被入罪的多是网络空间中的"转发型"宣扬行为.宣扬恐怖主义犯罪不需要行为人具有实施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的犯罪目的.行为人对"宣扬恐怖主义物品"这一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应具有认识,否则可以排除故意.行为人也应认识到在网上宣扬和恐怖活动相关信息的违法性,在目前情况下,并不属于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不可排除责任.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中将组织与个体的关系分为所属群体关系和参照群体关系,以此参照可以将传销参与者分为传销误入和传销误陷两种类型。二者分别对应于传销救助工作中的两个基本环节,即传销解救和传销转化。目前,我国传销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未能与理论研究和宣教活动有效地衔接起来,而且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对当前我国传销救助工作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提出加强传销救助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案例描述 一天,小C同学的母亲找到笔者说怀疑女儿被骗入传销组织,原因是近期小C经常向家里要钱,理由是正跟几位同学合伙做生意,并提及"下线"、"提成"等字眼.这让她想到一个极其可怕的字眼:传销.  相似文献   

14.
单位犯罪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非传统犯罪,也是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种社会法律现象。我国单位犯罪存在主观认定困难、入罪标准高于相同情况下的自然人犯罪、刑罚有待完善等问题,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往往依赖于对自然人意志和行为的认定。借鉴美国、英国和法国刑事合规制度的基本要素,以及对有效的刑事合规制度可以成为抗辩理由这一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当下刑事合规理论与实践的情况进行本土化研究改进,探究我国单位犯罪独立性的路径,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销自传入中国后,关于其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争论就未停止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销一词在翻译过程中各人理解与使用习惯的不同,二是因为我国政府对待传销的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和更迭,三是由于宣传报道、民间传播中用语的不规范及认识上的误区,四是不法分子故意混淆视听,将水搅浑。要讨论传销的相关法律问题,就首先应对传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对传销与直销、非法传销、变相传销等似是而非的概念作一番厘清。  相似文献   

16.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这次期中考试,我们六(4)班英语全年级第一!""耶——"冯老师刚宣布完毕,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我们班得了个第一名,真不容易呀!这都得归功于我们冯老师的"传销"呀!哎,你急着去公安局报案干吗?此"传销"非彼"传销"也,你还是听我来细说……  相似文献   

17.
传销本意是指"金字塔"式的销售模式或多层市场运作方式。但是当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传销实质上演变成人骗人的鬼把戏。传销的危害不言而喻。研究者从心理学的视角运用观察学习的理论探讨传销现象产生的原因,运用强化的理论分析如何遏制传销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8.
传销最初是作为一种经营方式进入我国的,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发展变异成为一种危害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稳定,而且屡禁不止,屡打不绝,愈演愈烈。笔者通过考察传销行为的基本问题,研究传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危害,旨在让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对传销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抵制传销并打击传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地非法传销大案频发,不少大案涉及在校大学生.经验不足、急功近利、暴富心理及就业困难是大学生涉足传销的主要原因.文章提出要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加强反传销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教育大学生远离传销这一"经济邪教".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大学生传销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传销给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为传销活动向大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大学生陷入传销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传销本身所具有的极大欺诈性和隐蔽性,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与责任能力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有效根治这一病疾的最终途径还在于不断完善大学生责任教育体系,这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原因和心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范传销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