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跟上这一新的形势?我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走进市场,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到市场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捕捉新鲜丰富的新闻题材,增强经济报道的时代感,开拓经济报道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经济报道:新闻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新闻媒介在社会变动中的作用及其经验教训关于经济报道历史转轨与现实走向的思考党报新闻言论要加强针对性从“万里行”看批评报道的运用艺术经济宣传怎样使受众喜闻乐见坚持党性原则是搞好经济宣传的保证企业报应把宣传主焦点对准市场短新闻规律论面对“世界经济报王的思考”澳星未能升空之后走出“马王堆”关于加强改革开放舆论调控的思考试谈新闻改革的现状和今后努力方向编一个惹人喜爱的一版搞好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闻队伍建设试论电视新闻“看”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4.
《孝感日报》近几年来对市场报道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市场不仅是商品经济的大海,同时也是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新闻之海。走进市场关注市场拓宽报道领域大有可为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长时间受产品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内容单一,题材雷同,报道面窄。新闻改革,尤其是搞活经济报道的要求迫使我们打破框框,走向市场,尽可能地拓宽报道面,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1987年我们提出“三贴近”(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思路后,报纸上市场新闻逐渐多了起来,1988年对彩电市场、冰箱  相似文献   

5.
邓自强同志这篇《不妨釜底抽薪》的文章,提出了一个禁绝“有偿新闻”的有效措施和重大问题。是否行得通?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讨论。本刊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将辟专栏以供争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是否能排斥“企业新闻”?典型报道怎么办?当前改进经济报道应从何入手,是以加强宏观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深度报道为主,还是仍像过去搞计划经济那样以一厂一店式的报道为主?这后一类报道,除了被报道的单位职工外,在社会上究竟有多少读者?“企业新闻”(包括某些科技新闻)与“有偿新闻”是否有必然联系?究竟应怎样禁绝“有偿新闻”,减少或防止把“企业新闻”变成“有偿新闻”?……所有这些问题,均需要大家通过讨论,统一认识,深化经济新闻的改革。 来稿最好切口小,一事一议,把一个观点谈深谈透,切忌面面俱论或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仿佛以它那“看不见的手”,正召唤着当代新闻工作者力求用全新的观念和素材、全新的角度和技巧,为读者奉献出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经济生活新画卷。随之,它也必将推进晚报经济新闻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在探索晚报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可操作性的道路上,从必然王国一步一步地逼近自由王国。为更自觉、更有特色地在晚报新闻版上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报道,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掌握晚报老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突出经济新闻的社会化,并熟悉与运用社会化经济新闻的“十八般武艺”。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报道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然而,枯燥、沉闷、乏味仍是经济报道的通病。现实生活中原本新鲜活泼的经济新闻,经采编人员加工之后,往往变成干瘪的“死鱼”。究其因,主要是我们编采同志对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与可读性这对矛盾未能很好地解决。“生硬的说教”与“通俗易懂的新闻”哪个更能打动读者呢?有必要加以探讨。一、深化主题。一般讲,新闻的主题在于深入挖掘和提炼,要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工夫,才能使新闻主题深入、鲜明、生动。我们经济报道的大方向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其重点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这包括宣传党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当电视连续剧《渴望》风靡神州大地之时,在一次研究改进经济宣传的座谈会上,首都一家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披露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愿看工农业报道的读者只占20%左右。于是乎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经济报道也像《渴望》一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大家津津乐道,使人爱看呢?这确实是当前经济宣传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应该说,随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已经把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推上了传播媒介的中心地位。无论从经济  相似文献   

10.
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赞成有些同志的这样一个意见:新闻工作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但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实事求是。在我国的各项改革中,新闻事业的改革可能是开始得最早的。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新闻界首先反对“假、大、空”,继而发起公开讨论真理标准问题,推动全党全国的思想来了个大解放,也使新闻工作来了个大变革。要问新闻改革始于何时,我看就始于那个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在农村,接着在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在文化领域里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新闻工作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改革和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改革和建设又反过来促进了新闻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新闻正成为受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作汇报式、总结式经济新闻存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困于文秘的角色之中,难以自拔。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如何才能使经济新闻惯有的“死板面孔”变得活泼、可爱、特色鲜明?经济报道一般是指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经济报道在概念上被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所发生的事实”,这就给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带来了难题。但是,如果记者能够在采访及写作中很好地挖掘出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兴奋点,经济报…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大难点。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做到有声有色,让读者喜读爱看?衢州日报从地市报特点出发,对经济报道进行改革,推出一组组唱重头戏的系列报道,深得读者喜爱。 选择系列报道的形式,唱经济宣传的重头戏,这种选择并非偶然,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经济报道总以生产为主、以综合为主、以微观为主、以唱四季歌为主。那种“套话十数字十过程”式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探索新闻改革过程中,议论了这么一个问题:工厂生产物质产品,要讲经济效益;报纸是精神产品,也应该讲求宣传效益。提高宣传效益,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报纸探索新闻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的。粉碎“四人帮”不久,报纸批判了“四人帮”的“造谣新闻”,开始扭转了“假、大、空”的宣传作风,逐步取得了读者的信任。但是,读者仍然认为报纸“没有看头”,批评报纸“天天都是老三篇”(一个版三篇长报道),“报纸杂志化,新闻文章化”,“新闻无事实,读报读标题”(看了标题就晓得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闻界的同行都在探索经济新闻的改革。1981年10月,我们在全国电视系统办起了市场新闻,搞了一个小小的栏目《市场掠影》,从财贸报道的角度,对改革经济新闻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一、从共同兴趣着眼,开拓新的报道领域。长期以来,观众反映经济新闻没啥看头,认  相似文献   

15.
一、新时期经济新闻发展历程简略回顾   1、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的局限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新闻形成了的一定的新闻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其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计划经济体制究竟给经济新闻带来了哪些局限性呢?“其突出的表现:一是经济报道的单一性;报道以生产为中心,偏重生产对流通、消费的决定作用,忽视流通、消费对生产的能动的反作用,总之,对市场的作用、功能很少触及。产品、产值、利润是经济新闻的‘晴雨表’,车间——工厂——生产是经济新闻的‘循环圈’。这种单一性造成经济新闻的枯燥…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成为党工作的中心和群众生活的中心。新闻工作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成为新闻工作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激烈竞争的市场日益形成。每个人都迫切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随着受众需求的增强,经济新闻在新闻领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是说来惭愧,我们报纸的改革主要是在形式上转圈:改进一些新闻的写作方法呀,搞一些密集性版面、增加信息量呀,等等。搞了一个农场领导压制、打击支边知青的报道,还被斥为“不真实”,说是向港报提供了“炮弹”,从此吓得重要的批评报道也不敢搞了。联  相似文献   

18.
改革是党的大政策。要宣传好改革,党报的新闻报道也必须进行改革。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经济报道居于中心的地位。改革新闻报道,最关紧要的是改革经济报道。就一张综合性的报纸来说,经济报道改革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张报纸的质量、风格和面貌。经济报道怎样改革?根据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实践中形成、奠定的办报路线和传统,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新闻工作的新创造、新发展,以及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认为,增强服务性是改革经济报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用新闻手段传递经济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闻现象。是随着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所谓经济信息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利用新闻形式来传递经济信息的报道。那么,它与现存的经济报道是什么关系呢? 经济信息与经济新闻,二者有交叉的部分,都报道了一个事实,反映了一个动态,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经济新闻不能超前,是被动的反映;经济信息报道则是为指导生产、经营,要未雨绸缪,要求“超前”,不能放马后炮;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