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竞 《图书馆建设》2001,(1):105-106
纪晓岚先生,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一位才智型文人。他性情坦率通达,而且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尚书、协学大学士高位。 他才学淹贯,传世著述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阅微草堂笔记》,和其孙树馨刊本的《纪文达公遗集》文十六卷诗十六卷。 1955年夏,我初到哈市图书馆,有一段时间跟随卢乃绪先生整理中国线装旧籍,他告诉我,有时间读一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中国目录学的精要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提要》正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又说:“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相似文献   

2.
“逸集”是一个目录学术语,不是指亡逸的集子。《逸集》是别集的一种类型,是指一个作家正集以外的其他作品集或学术著作集,其中作品与正集中所收作品的文体不同,或不属于当时通行的文学与文章体裁。《集》与《逸集》的关系,就如古书之分内、外篇。所以名《集》与《逸集》来区分部帙,是因为其文体、内容不同。《颜延之逸集》是颜延之别集的一部分,其收录内容,就是颜延之的注疏之作。  相似文献   

3.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32(12):F0002-F0002
礼记二十卷 宋郑玄注 宋刻本 存五卷 卷一至卷五 《礼记》是孔子后学所记有关礼的文字,西汉时戴德、戴圣删其繁复,分别选编成书。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传世过程中若断若续,至唐代只剩下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也称《小戴礼记》。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元延佑中,行科举法,定《礼记》用郑玄注。自明永乐中敕修《礼记大全》,改用元代陈潞《礼记集说》,始废郑注。  相似文献   

5.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据现存文献所载,吕祖谦生前各类著作有五十四种,仅存为二十七种,散佚一半之多。其中《东莱集》为其诗文总集,凡三十六卷。这个集子不但收录吕祖谦诗文最全,而且出自宋椠,自然备受学人重视。但是,这个集子是在吕祖谦殁后编辑的。据吕乔年嘉泰四年(1204)《东莱集跋》的记载,该书的编成经  相似文献   

7.
陈名夏的《石云居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存的善本四库存目书《石云居集》(包括文集15卷、诗7卷、词1卷)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分析其版本、流传情况及遭抽毁之原因,纠正了以往有关该书版本著录的错误,指出其内容相当丰富与重要,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洛阳在宋以前一直是中国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地区之一,地位重要,其地记之编撰由来已久。至宋,宋敏求《河南志》成为一集大成著作。敏求之书今已失传,清徐松辑本四卷尚保存有其相当部分内容,对于从事古代洛阳地区,甚至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但就辑本所辑究竟为何代之书,又人言人殊。文本第一次对《河南志》的流传进行了全面考述,并以之为立足点,对辑本进行了探讨,否定了元人说和党宝海先生的新说,肯定了辑本当为宋书之说。  相似文献   

9.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10.
曾有这样的一句名言:“海水所到之地,必有华人。华人聚居之地,必有中华文化的滋长、茁壮。”此话不假。当我来到华人占当地总人口(约400万)70%左右的东南亚小岛国新加坡时,也就无须担心看不到华文报纸了。在新加坡出版发行的10家报纸中,华文报就有4家之多。它们是:《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星期五周报》。这些华文报章,对于在读者中传播、培养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以及成为人民与政府间沟通信息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的华文报,办得活泼、有生气。它们每天向广大读者提供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11.
山鬼 《出版史料》2005,(2):13-13
南宋学者吕祖谦,婺州(治今浙江金华) 人,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 《宋史》有传。吕氏一生著述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有其《书说》三十五卷,《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左氏博议》二十卷等。而《辞海》(1999年版)“吕祖谦”条目所列书名,与之有异,谨录其文如下:“……著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等。”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学刊》2010,(9):F0002-F0002
《广雅疏证》是高邮王氏父子系统整理《广雅》的著作,借以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疏证博采汉代人笺注《三苍》、《说文》、《方言》诸书,篇章次序一仍《广雅》之旧,以成《广雅疏证》10卷。前9卷为王念孙所作疏证,第10卷是其子王引之续述。  相似文献   

13.
《大明会典》是明代官修行政法典,其刊本有两种,一为一百八十卷本正德《合典》,一为二百二十八卷本万历《会典》。然《四库全书》收录了正德《会典》,却未收内容更为详尽的定本万历《会典》。对此,《四库全书总目》进行了一系列解释。笔者经过详细考证,认为《四库全书》对万历《会典》是讳而不录,《四库全书总目》之解释是为之而做的配套谎言。  相似文献   

14.
《全宋诗》册一二卷六六四页七七六九吕陶《范才元参议求酒于延平使君邀予同赋谨次其韵》诗,出《净德集》卷三二。此诗又见于《全宋诗》册三一卷一七八五页一九九○四张元干,题同,出《芦川归来集》卷二。考吕陶(1028—1104)为北宋人,张元干(1091—1131)为南宋人。查苏籀《双溪集》卷三有《次韵范才元中秋夜》,李处权《崧庵集》卷一有《送范才元》,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一九有《送范才元》,且张元干诗中另有《次韵范才元中秋不见月》,此四人皆南宋人,范才元与他们同时。吕陶《净德集》乃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辑,故有误,此诗应为张元干作…  相似文献   

15.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页一一○八、《清人别集总目》页九二七皆著录何白《汲古堂集》二十八卷,有乾隆及道光刻本。今按:白实为明人,字无咎,号丹邱生,又号鹤溪老渔,《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康熙《永嘉县志》卷九、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皆以其为明人。校此集之金璋亦称之为“前明何无咎先生”(见是集道光十六年守直堂刻本卷首金璋所撰《汲古堂集后序》)。  相似文献   

16.
罗雪堂振玉先生系现代著名学者,其治学范围之广,成就之大,可谓卓绝精伦,超越群匹。以印学而言,持论云“鉥印有裨于考证至巨”,“古印鉥者实于小学地理官氏诸学至有裨益”,以玺印为考经证史之有力辅佐。又曾先后辑刻《罄室所藏鉥印》八册不分卷及《续集》五册不分卷、《赫连泉馆古印存》一卷及《续集》一卷、《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一卷附《补遗》《附录》各一卷、  相似文献   

17.
李兆洛是清代中期的著名学者,又是一位文献家。嘉庆十三年至十九年,李兆洛任安徽凤台知县。为政之暇,考兆洛积极从事文献活动,纂修《凤台县志》十二卷,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十六卷、《小山嗣音》四卷。论文就这些活动作一述论,以期对李兆洛文献学及凤台、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太平广记》卷三八录“李泌”一条,言出《邺侯外传》,宋曾■《类说》卷二录二十五条有关李泌事,言出《邺侯家传》。又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说郛》卷七、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一一三分别收录《邺侯外传》一卷,清钱谦益《钱注杜诗》中亦屡次引用《邺侯外传》文,台湾昌彼得《说郛考》一书,对《邺侯外传》有如下说明:  《古今说海》、《历代小史》、重编《说郛》卷一一三收有《邺侯外传》一卷,题李繁撰。其书盖自《太平广记》卷三八录出,与《家传》实非一书,而作李繁者,非也。  昌氏考定《家传》与《外传》并非一书,《外传》作者…  相似文献   

19.
《全宋诗》册二四卷一四○八页一六二一四卢襄《登三贤堂》诗三首,出《西征记》。又见《全宋诗》册一三卷七三三页八六一二韦骧,题作《过笠泽三贤堂诗三首并序》,出《永乐大典》卷七二三六引《钱塘韦骧集》。韦骧著《钱塘韦先生文集》,查清丁丙刊瓶花斋吴氏影写宋乾道本,并无此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六《西征记》提要云:“宋卢襄撰。襄字赞元,观其自序,盖衢州人。此书载于《锦绣万花谷》前集之末,不知何人钞出别行。乃襄赴京春试时纪行之作,末题庚辰仲春元日。案北宋凡三庚辰……惟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有李釜榜进士,则是人应…  相似文献   

20.
古本《颜延之集》结集与流传稽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古本《颜延之集》结集的时间和卷目的演变,较为系统地勾勒出了原结集本从结集到亡佚的流传过程:颜延之别集在萧梁武帝时期原结集为《颜延之集》三十卷、《颜延之逸集》一卷,残毁于侯景兵火和梁元帝的纵焚;到隋唐时期,散佚为《颜延之集》二十五卷;南宋中兴时期仅有《颜延之集》五卷,并于南宋末年全部亡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