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2.
陈凤 《现代语文》2005,(8):77-78
一 波兰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之域,即空白,因此它只是"纲要性"、"图式性"的创作.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活动.读者阅读作品不是去解释,而是去重建.这样一个重建的过程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在"言"与"不言"之间设置的不定点和空白所产生的张力,造成了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由此给读者留下了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也是优秀文学作品能产生不朽的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中,作家喜欢在作品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文学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这些空白点,挖掘、补充、丰富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随文小练笔进行个性填补,以激活思维,调动想像,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 "把'话'变成'画'",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心理学上叫"再造想象"。这里的"话",指的是课文中作者用来描写形象的语言文字;这里的"画",则是读者阅读的头脑里浮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两者连起来,就是把作者用语言文字描写的形象,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变成读者自己头脑里的形象画面,或者说是脑子里"过电影"。再造想象是形象性课文阅读时首先要采用的而且也是阅读全过程中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二)  相似文献   

6.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齐白石老人就曾是运用"空白"的高手,你看他的虾图,画面上只有一只虾,其余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却在这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看到了游鱼碎石,清水绿草.这种手法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即是具体体现.艺术创作中这种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读者或观众或听众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去发挥的艺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白"艺术.  相似文献   

7.
“空白”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鉴赏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而我们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一、揭题空白,引领入文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它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  相似文献   

10.
日前,笔者在一次语文阅读教学评优课活动中听了(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的教学.执教者为了升华学生对"身残志坚"这一高尚品质的认识,给学生补充阅读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及"史铁生"等相关故事.一堂课下来,执教者海阔天空,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对话,去理解和体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而在之后的评课中,这位执教者在表述其设计意图时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就是"用教材教",并对给学生补充相关故事的教学环节颇为得意.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空白",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真情注入"空白"、探究"空白",学生的语言就会得到发展,情感世界就会得到丰富.  相似文献   

12.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齐白石老人就曾是运用"空白"的高手,你看他的虾图,画面上只有几只虾,其余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却在这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看到了游鱼碎石,清水绿草。艺术创作中这种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读者或观众或听众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去发挥的艺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白"艺术。绘画、文学创作中可以通过留出部分空间收到以无驭有、以少胜多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着特定时空限制的活动,能否也通过留出部分时间收到好的效果呢?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朱华贤 《初中生》2002,(17):28-29
饭不能吃得太饱,吃得太饱会胃胀难受;睡觉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头晕乏力,浑身懒洋洋。写文章也一样,不能写得太满,太满则显得死板,缺少回味的余地。怎样叫写得“满”呢?就是作者把自己知道的、与内容相关的全写上去,没有给读者留一方想像的天地,把读者当傻瓜,生怕读者看不出来。其实,这是不明智的。要相信读者,留出足够的空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像。这样,既可以节省笔墨,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请看下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围绕"夯实'点'、串成'线'、拓宽'面'、提升'体'"的思路展开全面系统的复习和训练,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达成深层重组和内化.  相似文献   

15.
意境"空白"是艺术中"美"的本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所谓"空白",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给读者再创造和想象的审美空间.高尔斯华绥<黑花>中内容描写和新颖的写作方式均与"空白"意境相切合.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17.
试论含蓄美     
极值就是美,文学的极值就是含蓄美.含蓄美的核心是“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用有限去包孕无限,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给欣赏者留下空白,未定点,在接受过程中去想象和补充,使作品的主题意义逐渐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思考的原动力,也是创造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作者为了突出中心,突出写作的意图,而在文章中巧妙地留下"空白",这些"空白"正为读者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想象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去探究这些"空白"艺术,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20.
文本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和存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地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并利用"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