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蒋伏明 《成才之路》2010,(29):96-9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考历史试题中恰当地引入一些诗词,既对增强考生历  相似文献   

3.
谢重新 《教师》2012,(15):67-67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基于实践能力。实践中引入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特定情境下的知识印象,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发展以及潜能的挖掘。为了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和享受,更加突出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的特点,为此做"分组竞赛活动式教学法"尝试。  相似文献   

4.
徐广香 《考试周刊》2012,(52):67-68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转向"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中得到发展和提升,个性品质获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承载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我们存在着是否每一节语文课都要设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和强化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弱化了"知识和能力"这两方面的困惑。本文提出了教学目标设置的两个原则,以使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教育下,我们的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少数同学""轻全体同学"的现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不仅知道结论,更要知道过程,更要学会合作……只有这样自主而全面地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黄宇 《广西教育》2011,(20):57-58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化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二十一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中学化学基础目标体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化学基础实验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目标是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提出教学活动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所有教都是为了学;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品质,主要围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体现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统一与协调,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0.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3,(8):30-30
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的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彩兰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区别于传统课程目标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具有过程性和结果性的双重属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陈少英  王金成 《班主任》2009,(11):50-51
新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的高中学习生活目标体系。据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主题班会应是学生集体开发潜能、激活思维、展现个性、培养自信的一个大舞台,高中学生理应通过班级主题活动,在“人际适应…‘学习动机…‘责任感”“记忆力”“理想”“自信心”等方面明确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以无穷级数这一章教学内容为例,探讨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极限""、比较""、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领会数学内容和数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卞静 《广西教育》2013,(5):22+68-22,68
"综合与实践"(原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毛雪 《语文知识》2016,(21):37-40
一、现有学习词典对"办法""方法""方式"的处理本文主要参考了《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和《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对"办法""方法""方式"的解释。《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学习》)的解释如下:【办法】[名]处理事情的方法。【方法】[名]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的门路和办法。【方式】[名]讲话、办事等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15.
"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它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和灵活的,即从课前的预设到课堂的随时调整,从新的目标预设到活动互动后课堂目标的调整,整个过程都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生本化"课堂教学过程表现为螺旋上升式,强调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更具"生本化""生本化"课堂教学设.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历史知识有其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成因、过程、结果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中考历史复习在注重知识的总结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7.
法学本科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是以"理念.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互赖论、认知发展论与行为学习论等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问题认知式"理论教学、"合作协助式"实践教学和学生"研究创造式"学习三部分,具有问题解决导向、活动导向、创新导向等特点,是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国家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特别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课程观以传承为育人之本,因而教学方式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处于被迫学习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被压抑。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任务性学习等方式,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2001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按结果目标(如"知识与技能")和体验目标(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描述各科教学目标。由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性质,学习者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对体验学习做了这样的论述:“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那么,我们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进行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陈香菊 《教师》2013,(27):50-5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成为小学德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实践能力"的内涵和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情""动心"六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