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佛"王维     
盛唐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王维这两个人虽然名气一样大,但他们的身世境遇、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却不同,诗歌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孟浩然终生隐逸,王维却到死都在做官,只是他的官当得很不投入,可以说他是边仕边隐、身仕心隐,所谓“仕”,不过是拿一份工资而已。由于历经变故,王维看破了红尘,悟透了人生,终于以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他的许多诗都充满了“禅意”,这正是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公元689—740)、韦应物(公元737—792)分别是盛、中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后人常把他们并称为“韦孟”,又把他们与王维、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孟浩然被认为是继陶渊明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者。而韦应物在格律盛行,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笔下的田园是一个返朴归真的乐土,而王维诗中所描绘的田园则是封建士大夫躲避政治风浪的港湾.他们在观察自然物象时,孟浩然多采用"动察",而王维则常采用"静观".在创作手法上,孟浩然多运用"白描"手法,而王维则常使用"彩绘"手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与山水有缘,几乎都是写景状物的能手。堪称天才艺术家的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景物诗,独创一格,可与号称山水、田园诗人的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作品媲美。陶、孟、王的景物诗的共同点是,长于描写隐逸之情,表现恬静之美。苏东坡呢?他一不隐  相似文献   

5.
王丽霞 《现代语文》2007,(10):22-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探析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思想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王维在政治仕途及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加之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并创作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的田园山水诗。人生遭际是王维隐逸世界观产生的根源,亦是其隐逸诗独特的审美格调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把握作者情感的角度,对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三位典型的隐逸诗人归隐时的真实复杂的心态作一解读,借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隐士”的理想、悲剧性与超脱性,看到人性的压抑、反抗与回归。在作者清新脱俗的诗句中去感受他们心灵上的创痛和精神上的追求,可以推断出中国隐逸诗人闲适的背面:退隐中包含着无奈,超脱中隐藏着哀伤。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人又称“孟襄阳”,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凡论唐人山水诗,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但二人的心境与情调却有所不同。王维少年得志,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孟浩然则不然,中年始动功名之念,入京失意,浪隐襄阳,诗中显示寂寞忧愁的心境,于清旷冲淡的诗风中折射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阅读》2007,(7):50-50
诗人孟浩然,与开元(公元713—741年)中著名诗人王维是好朋友,孟诗中“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句子,王维每吟咏时,常击节称赏。王维在朝中任官时,一日,邀请孟浩然前来切磋诗艺。同往常一样,浩然高高兴兴地来了,两人聚到一起,就热烈地讨论起诗歌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自然观是王维隐逸心态的基础,庄禅思想的影响是主导,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契机,时代的隐逸之风是王维选择隐逸方式的重要依据。在此隐逸心态和隐逸风格的影响下,王维的诗作呈现出旁观型、参与型、融合型三种态度,形成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