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价值关系说的主客关系原则不是价值“物化”的根源,“法由己出”的真谛是:主体需要和主体选择是作为完整的主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由选择与自觉选择是作为完整的主体性不可分割的指向,这也就是价值主体性教育应当依循的方向。价值理论创新固然需要打破传播哲学为主体性原则设下的形而上学前提,但亦应提防掉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2.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由于受教育者不是一般的普通对象,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思维模式将向主体间性转变,人与人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还具有"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文章也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所坚持的三个原则,即地位平等原则,双向沟通原则,情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陈艳秋 《文教资料》2008,(29):94-96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应凸显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主体性理念,以摆脱实效低下的局面.人性化理念要求道德教育走入青少年的生命世界,关注他们的需要和人生体验,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角色定位、对话形式的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的合理设计、开放性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在翻译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问题出发,回答了"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从而得出"译者主体性"这一结论,并且简要说明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论述翻译的主体间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对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六种,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人生观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人生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9.
信息之窗     
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是一个关系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的主客体关系中确立的。主体性的内涵应包括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两个层面,在个体主体性层面上对主体性内涵的把握更有意义和价值,更有利于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因此,笔者文中所论及的主体性,也是倾向于从个体主体性层面去把握主体性的内涵,所强调的是,学生是完整的、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责权主体。学生的主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  相似文献   

10.
"我-你"世界: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师生沟通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有关主体属性的哲学认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观的深刻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由对象化领域向交往领域挺进。其中,"类主体"思想奠定了新型教育主体观,"主体间交往"提供了师生沟通的实践机制,"我-你"世界勾勒出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为了突破对象化语境,迈入"我-你"世界的殿堂,教育主体需要彰显沟通德性、调整沟通姿态、拓展沟通疆域:共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将工具沟通姿态升华为心灵沟通姿态,由片面的知识传授扩展为完整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郑引 《文教资料》2009,(6):181-182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内在统一性.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共生共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探讨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新建构及其彰显.  相似文献   

12.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选拔市场化的今天,"应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挥之不去的"阴影".灵商是个人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主体性发展旨在提高主体活动的自觉性,使主体的活动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灵商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立足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诠释"情商理论",试图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建构一条"SQ-主体性发展"通道.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为主体"已是教育界的共识.本文不讨论"学生为主体"这个原则本身,而是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所谈教学方法,多为作者教学实践的心得.  相似文献   

16.
哲学教育作为价值塑造的裁体,它的任务是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主体.与人的生存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群体主体已成为历史,个体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矛盾,形成现代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类主体是全球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类主体的建构要求哲学教育必须实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诸方面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个体主体向类主体的转换,塑造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主体与价值享受主体的关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内部不同群体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素质教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有四大原则:"两全"原则,"两基"原则,"三分"原则,"主体性"原则.所谓"两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两基"就是打好基础,达到发展的基本要求;"三分"就是分段、分层、分类发展;"主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这四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德育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客观地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笔者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基本思想,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造"主体参与"模式理论的若干问题,调整培养目标,改进体育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中的"类发展困境"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发展困境"是指发展的结果偏离了发展的目标的状况.本文认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存在着这种"类发展困境",并从文化产业参与主体的力量对比及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的丧失两个方面,对这种"类发展困境"进行了解读;最后,提出走出困境的对策:均衡参与主体力量对比,调节利益分配格局,确立当地民众的主体性,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