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哪种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是关系到家族(国家)的兴乱安危的大事。“嫡长子”继承制因其便于操作等优点而被各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传承制。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无法保证继承人素质的缺点,在斗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家族(国家)的灭亡。本文试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卿族赵衰、赵盾挑选继承人的对比分析来讨论“嫡长子”继承制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各国实行何种形式的继承制,各有不同,形式是多样的。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考诸史实,我们认为赵国并没有实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按照君王个人意愿挑选王位继承人。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母以子贵。在皇室中,儿子当上了皇帝,母亲便会贵为太后。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父以子贵,因为儿子的原因,父亲才得以当上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称为皇孙或王孙的人,往往也会左右关乎国家前途命  相似文献   

4.
张丽萍 《文教资料》2007,(24):87-88
嫡庶之制,就是在多妻的情况下区分作为法定配偶的正妻和众妻妾身份上的尊卑,并从而规定正妻所生的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因受欺凌压抑、捉弄、轻蔑,满腹愤懑,无以发泄形成了心理变态扭曲性格的贾环母子,是压在底层的姨娘和庶子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5.
长子(嫡长子)作为一族之长、一家之长,他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他们无论是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是个性特征上,都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溯其原因,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长子情结"有其产生的深刻的历史渊源,那就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宗法制。宗法制最初源于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度,包括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具体可以阐释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它对长子性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庶嫡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两方面。"长子情结"因宗法制而产生,但是不会因为封建社会和宗法制的灭亡而灭亡,它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一个"烙印",他所包含的优秀品质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长子们为家族兴旺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度的原则从来没有被取代。  相似文献   

7.
秦国婚姻制度包括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庶民一夫一妻婚制。前者发轫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秦惠文君称王之后。特点有三:一是秦王室虽然实行嫡庶妻等级婚制,但继承君位的往往不是嫡长子;二是秦君庶妻之子一旦为王,其母即可尊为太后,不受出身贵贱,班次高低的影响;三是秦国太后生活淫乱,贞节观念淡薄。后者是商鞅运用国家政权和法律的强制力量,拆散大家庭而形成的。特点有四:其一,庶民婚制一般只能构建父母妻子型和夫妻子型两种家庭形态,而不能构建父母兄弟妻子型大家庭;其二,秦可能有婚姻缔结要经官府认可的规定;其三,秦有弃妻登记的法律规定;其四,秦律禁止夫妻关系淫乱。  相似文献   

8.
秦末陈胜和吴广曾以扶苏作为号召和旗帜,发动旨在推翻秦王朝的起义,由此,扶苏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秦始皇皇位继承人.但在研究相关史料后发现,此种看法毫无根据,是起义者用来拉拢人心的手段.扶苏不得立为太子,一是因为秦人没有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基于秦人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三是扶苏在治国理念、统治思想上与秦始皇存在较大分歧.秦始皇欲立胡亥为太子乃是其真正心愿.  相似文献   

9.
"帝"在殷人的观念中表示祖先神,又表示"上帝"(或曰"天"),上帝与祖先神之关系是君臣关系,故上帝赐予祖先以治民之权。周人对天命是怀疑的,表现出历史理性的进步。但为了统治庶殷,被迫继承了殷人对天命的信仰并进行改造。创造出以"帝"为声符的"適"、"禘"二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则,"適"直译为"到达人间的上帝",周人据此创设適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周王与上帝的父子关系。"禘"直译为"上帝的祭祀",周人据此确立了以先王配食祭天之禘礼,用以强化臣民的信仰。周人的观念变化与制度革新,体现其统治策略中,天命信仰与历史理性之张力。随着王权衰落,周初天命观的信仰逐渐弱化,天子之制也渐被僭越,竟成乱制,遂至后世不明周初建制之本意。藉由帝、適、禘等字字源考证,略可窥见这一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北宋太祖与太宗之间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显得与早已确定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极为不符,而历史记载的含糊其辞遂使之以“独影斧声”的历史传说而成为千古之谜。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合乎逻辑与情理的推断,试图揭开它的谜底。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中的长子几乎都以一种悲剧的形象存在,然而在他们的悲剧后面有着共同的话语模式,本文以《激流三部曲》、《雷雨》、《北京人》、《四世同堂》、《财主底儿女们》中的长子为原型,从焦虑、压抑——死亡,受难——悟道这两种话语模式来分析长子的悲剧人生是怎样被构建的。  相似文献   

12.
辽太祖东征渤海后,从现实出发将精通汉唐文化,拥有文治武功的皇太子耶律倍改封人皇王,建立东丹国,因宜为势治理渤海的同时,以期消除大举南下辟地的分歧,实现思想统一,最终酬其中国之志。这种变化同时也取决于耶律倍的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创作塑造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有化意味的当属封建家庭中的长、幼子形象。本试从这二个人物形象中探讨其思想中对传统化的无意识接纳和秉承,并在这种联系中探讨其人物的化意味。  相似文献   

14.
公爵哈斯木汗是清末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克烈部落的最高首领,国内学术界对其袭爵年份和去世年份的看法长期存在错误,对其儿子精思汗的出生年份则一直缺乏记载。《光绪朝朱批奏折》表明:光绪二年闰五月二十三日(1876年7月14日),哈斯木汗承袭其父阿吉黟遗哈萨克公爵。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91年2月6日),哈斯木汗因病去世。其长子精思汗出生于同治四年(1865),次子博克西出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二十年四月初五日辛亥(1894年5月9日),精思汗承袭其父哈斯木汗所遗哈萨克公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美国黑人小说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中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的缄默、愤世嫉俗、残忍、反叛等性格特点。同时说明他性格的发展、变化是和严酷的生活环境、可恶的种族歧视、不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Chapter Three)3.1  Man and Woman in MarriageIf the previous two relationships can not purely show whatfeminism has broughtto Victorian womanand explain the subtle relational changes during the time,man and woman relationships of forms ofmarriage and love in the novel provide us a deeper an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world ofVictorian woman and suggest the futile struggle between the newly born feminism and sound traditionalethics in a man's eye Pauls unfulfilled quest for a spir…  相似文献   

17.
在表面的社会诉求下,《父与子》潜藏着一个"爱情奴役"主题。在屠格涅夫看来,不管是"文雅"、软弱无用的"父辈",还是坚强、"否定一切"的"子辈",在君临一切而又神秘不可知的爱情面前,都逃不脱被奴役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小说《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父亲阿伯纳与儿子沙多里斯在血统与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福克纳塑造了父子两代人的典型人物形象,父亲代表的是福克纳塑造的斯诺普斯的形象,而对应的儿子则是扮演沙里多斯的角色。其中也不乏少穷富白人的冲突情节。  相似文献   

19.
The Son     
一位富翁和他儿子爱好收藏艺术品。他们收藏了从毕加索到拉斐尔等的很多艺术品。他们俩常常坐在一起欣赏大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