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妍 《文教资料》2012,(25):20-22
新月派著名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的主要观点来自他哈佛大学老师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理念。然而他在引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评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却进行了重新构建。作为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和这个团体的交错影响值得关注。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新月的主体倾向既有重合又有背离。重合是二者相互吸引的基础,而悖离则使梁实秋重构他的文艺观成为可能。梁实秋以新月社为平台,通过设立文学标准,实现了对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是梁实秋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文集中,梁实秋表达了新人文主义的文学批评观,建立了理性规范下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使文学批评走向规范化和秩序化的第一人。而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抗争,有其深刻性,也有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个有着自足体系的批评理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他自己独特的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文学观上的。文章通过分析他的文学观,进而对他的批评理论本身进行梳理,从人性、历史的透视和判断、伦理几个关键词分别对其理论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批评目的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勾勒其理论的大致框架。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吴宓是新人文主义的一位信徒,他受到了白璧德极为深刻的影响.此文详细梳理了吴宓对新人文主义的译介,并从文化观、文学观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吴宓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观上,吴宓主张构造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使之熔铸贯通.在文学观上,吴宓主张应该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激烈批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应该吸取优良的传统,而不能完全反叛旧有之传统.他的这些思想的渊源就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早年推崇浪漫主义,后来改为提倡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正是其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以及他对人性的提倡,使他选择翻译充满人性光辉的<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8.
从浪漫主义战士到古典主义的捍卫者,梁实秋经历了人生重要的思想转变。宣扬“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观而忽视了文学的阶级性,注定了梁实秋在中国文坛的是是非非。本文仅旨在通过对梁实秋文艺思想作一个历时层面上的疏理、简述,以此期盼能深入了解这位长久以来被列入“右翼”文人的梁实秋先生文艺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初的一场民族灾难使中国文人不得不暂时将“人的文学”大旗搁置一边 ,投入到抗战文学的洪流中去 ,文学中的曾经张扬的“人性”也随之走向低潮。在这一时期里 ,梁实秋朱光潜等理论家依然在人文主义的花园里默默耕耘 ,承传并发展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文学理论。梁实秋的二元人性论是对周作人人性论的继承和扬弃 ,朱光潜则以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在创作上 ,人性问题的发展体现为深化与分化的双重嬗变。京派与海派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鲜的人文文化风格 :前者着眼于回忆中的乡村 ,后者致力于现实中的都市。沈从文为喧嚣的文坛提供了一个诗意宁静的“湘西世界” ,他的一系列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自然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研究梁实秋当然早已不是禁忌,而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但能够不存矫往必须过正的心愿,而是客观评价也颇为不易。本文从梁实秋先生新人文主义批评论入手,得出“理性的意义,节制的价值”这样的结论,尽管不是什么行新立导,但也绝不陈腐,应该是作者较为独到的见地。为大潮未退的梁实秋研究增添了一朵小小的浪花。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念的发展,以<雅舍小品>的发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人性论文学批评观念偏重于批评主观性的张扬、偏执运用社会批评的哲学批评方法以及理想的伦理理性人文主义的人性标准,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持.后期的人性论散文创作观念,在<雅舍小品>系列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人性论散文创作的题材观、文体观和意象创造的语言观,对人性世相的精彩刻画获得不朽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念的发展,以<雅舍小品>的发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人性论文学批评观念偏重于批评主观性的张扬、偏执运用社会批评的哲学批评方法以及理想的伦理理性人文主义的人性标准,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持.后期的人性论散文创作观念,在<雅舍小品>系列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人性论散文创作的题材观、文体观和意象创造的语言观,对人性世相的精彩刻画获得不朽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胡先提出了"以理制情"论、"艺术即拣择"论、"诗有规律"论、"由模仿到创造"论、"实质为根本"论,其文学观是建立在新人文主义和儒家学说相结合的基础上,他是五四文学革命派的诤友,其见解有某些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许茗 《华章》2011,(25)
在重塑文学现代性的今天,也须对学衡派的现代性价值进行重估.学衡派推崇新人文主义,在文学观、文化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出了与新文化派相反的主张,对新文化运动具有纠偏作用,具有现代性、反思性、民族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另一种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人性观的对立。而这又对其各自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深刻影响。二者人性观的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是林语堂哈佛时期的老师。林语堂始终对白氏的理论和学说敬而远之。本文指出林语堂前期拒绝新人文主义的原因,同时着重探讨其后期文化思路与新人文主义理想暗合和会通的事实,力图昭示在空间转换的背景下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在散文创作中终身信奉古典主义文学主张,表现为汲取儒家思想积极、合理的因素,认同传统文学观,注重艺术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提倡理性与传统美德,反对艺术与社会分离,以追求严肃的人生关怀。其所信奉的古典主义基本上分为3个方面:传统至上观、人性论(含理性观、道德观)、文学严肃观。  相似文献   

19.
玉声 《语文新圃》2008,(9):40-4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梁实秋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人物;一生倡导"新人文主义"并追崇"自由主义".1926年学成归国后,因理念的相近,加入了由徐志摩、闻一多、胡适等人组成的新月社.在社内,梁实秋的作品多以文艺批评家的姿态出现,也因此埋下了日后与鲁迅笔战的种因,也就是当时颇轰动的"鲁、梁论战".……  相似文献   

20.
从梁实秋“美在文学中不重要”的论点出发,通过梁实秋与朱光潜动态的论争过程,从其关学理论质疑始,经表层裁体文字剖析,到文学关学二元分离的三个环节逐层深入,探求梁实秋文学的道德价值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梁实秋的文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