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级教师张思明曾在学生中做过一个如何看待数学学习的问卷调查.学生给予了“幽默”的回答:“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下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为什么学生心目中的数学竟是这个样子?因为学生缺乏对数学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的确,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和公式,枯燥且乏味。  相似文献   

2.
马岷兴 《数学教学》2005,(10):10-11,3
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科学的语言.但是,语文课有作文,数学课却没有.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数学是冰冷的,对任何人都一样的,没有个性的.笔者和四川省的一些老师,觉得数学同样有“火热的思考”,学生有自己的“数学情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个性”.数学作文,就是让学生张扬数学个性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是我每期必读的数学杂志.在2008年第11期杂志上我看到彭翕成老师的一篇文章“一个等边三角形经典问题探究”.彭老师在指导学生用“几何画版”探究正三角形的性质时发现正三角形有如下性质:  相似文献   

4.
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容易让老师走入一个误区,也就是老师出题,学生做,做后老师再讲.作业讲评课往往是老师“一言堂”。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状态.这样的复习教学效率显然很低.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由“学数学”变成“玩数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觉得巧用数学之美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个理念之中.就明确了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关系和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我国的“跳一跳.摘果子”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其设置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让他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就注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兴趣对诱发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探讨。1.引言激趣所谓引言,就是教师一堂课的“开场白”。如果教师通过“开场白”巧妙地提问或引出妙趣横生的话题,能集中学生的思想,使其充分进入角色。如在教学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可这样设计“开场白”:“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让同学们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最简分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兴致勃勃说出一些最简分数,教师均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老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为此,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本文就“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但凡学过数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究竟好不好教、难不难学,下面就我初中数学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数学美”?法国数学家是这样分类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中心对称图形,外观很美,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好素材.但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使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数学美,从而对数学产生由衷的兴趣,主动去运用数学呢?我们也常常给学生讲一些数学趣事、史话,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都是暂时的,不能产生长久的效应.只有把数学美寓于课堂教学设计中,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们选择“中心对称图形”进行了尝试,学生和老师都找到了一些感受,愉快地度过了一节课.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波利亚倡导:“不断地变换你的问题和角度.”本文将从习题的多解、变式、归一,“小题大做”,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寓合作交流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仅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自己走上社会后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又强调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数学命题的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数学命题在解决纯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二是数学命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我国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刘兼、孙晓天,2002)表明,我国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练习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是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学生在数学观上具有片面性.中国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是解比较纯粹的题)”,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较大不同.事实上,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6.
幽默四则     
无人合作老师问一学生:“期考你的数学成绩怎么不像打篮球那么棒呢?”学生:“老师,篮球场上有人合作,可是考数学那天无人跟我合作呀!”热胀冷缩“热量能使许多东西膨胀,”物理老师说:“谁能再举例子说明?”“我来,老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夏季的日天比冬季的白天长,所以夏季的白天比多天的白天膨胀.”见我眼开同学甲:“昨晚,我梦见路上有许多钱,不幸的是,正当我刚要伸手去拾那百元百元一张大钞票的时候,我却醒了!”同学乙;“这就叫‘见钱眼开’.”答案一致老师:“甲生,你的数学作业为什么答案每次都对,但过程总…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总是在某一个地方出现重复性错误,老师反复纠正强调,但学生依然错下去,造成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都很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在中学阶段屡见不鲜,特别在高考总复习中.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在纠错过程中(特别是学生)没有进行良好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把少部分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我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课标教材人教版《数学3》“循环结构”.“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在实际的算法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是依照课本将内容展开,很少推陈出新,教学准备不足,课堂教学循规蹈矩,不敢拓展,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等.学生也只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理解循环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