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子 《陕西教育》2005,(9):54-55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为人又特实在.很少与儿女交流。在我们的脑海中,除了干活还是干活的他,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在夜晚点上一支烟,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来。要说变化,就是旱烟锅后来变成了香烟。  相似文献   

2.
父亲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我记得,他们并不是每个人衣兜里随时都带着火柴,常常是好几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带着火柴,可能是因为脆薄的火柴盒,装在这些做重体力活的人身上容易被挤压破损吧。在劳动间隙,想抽烟而没带火柴的人就会喊一声,谁有火?就有人回答,我有火。想抽烟的就走过来,围在那个带着火柴的人面前,将旱烟锅或自制的旱烟卷凑过来。那人将点燃  相似文献   

3.
抽旱烟的父亲 这个繁盛的夏天,山林葱绿了,父亲却猝然苍老了.隐藏已久的疾病,使父亲步履蹒跚.梦里,父亲孤零零地站在田野上,注视着田埂上祖母的坟,一口口抽着旱烟,夕阳把父亲佝偻的背影拉得好长.我不禁想起臧克家,想起他的一首小诗<三代>:"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相似文献   

4.
抽旱烟的父亲 这个繁盛的夏天,山林葱绿了,父亲却猝然苍老了。隐藏已久的疾病,使父亲步履蹒跚。梦里,父亲孤零零地站在田野上,注视着田埂上祖母的坟,一口口抽着旱烟,夕阳把父亲佝偻的背影拉得好长。我不禁想起臧克家,想起他的一首小诗《三代》:“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相似文献   

5.
【考场例文13】旱烟□广东考生父亲坐在炕上,深深地吸着手中的旱烟。母亲站在桌前收着碗筷,碗筷不多,四个碗,四双筷子,一个盘子。"不行,不能接受。"良久,沉默着的父亲开了口,在炕头敲了敲旱烟烟头。母亲动作着的手顿了顿,又继续收拾,"不接受?那咱家咋办?小丫要上高中,狗蛋也不小了,他不用上学?"说着,撩起围裙抹了抹眼角,将碗筷拿进灶  相似文献   

6.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是更沉默寡言一点。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  相似文献   

7.
父亲戒烟,总共戒了三次。第一次是在母亲的逼迫下戒去的。父亲烟瘾大,整日拎个旱烟袋没完没了地抽。较之一般纸烟,旱烟烟味更涩更辣,往往母亲一进屋就被呛得涕泪横流。忍无可恶,母亲就要求父亲戒烟。父亲不同意,母亲同父亲大闹一场后住回了姥姥家,一住就是一个月。父亲妥协了。父亲向母亲当面作了保证后,母亲才又搬回家里住。  相似文献   

8.
母亲出身农家,出嫁来到的也是农家,一身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母亲勤劳的品质,她的心清澈如水,她的毅力凝重如山。我读书的时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生产队还没有解体,我们姐弟四人读书,靠的就是父母日夜艰辛的奔波劳碌。秋天的时候,小队分粮了,父亲挟着口袋上场院去,刚走到院里,队长就大声叫喊着说:“你回去吧,没有你的份。”父亲没有回话,默默地回到了家。母亲安慰说:“四个孩子能读书,学习好,这是咱家的福份,不给粮,咱也照样活下去,再等几年看看。”父亲点着一锅旱烟,望着这秋后凉凉明月,思度着走出困境的路。母亲则是凭这月光一夜没睡,…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3,(9):56-57,60-61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10.
老院的记忆     
9月18日 晴 (一) 一扇木门被谁打开,嘶哑的声音就像烧着旱烟锅的爷爷,咳嗽声穿透我的肺叶。记忆在血液里沸腾,偶尔溅出来的悲伤让我的骨头酥软,身前的泪水打不湿身后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故事     
礼拜天在单身汉宿舍喝酒,围拢十来条汉子,猜拳行令,大呼小叫,好不快活,当即放倒仨个。耳热眼红,听窗外风雨,忽然瞥见老去的父亲端着酒碗向我走来。父亲平生两大爱好,一是红烧肉,那时家贫,常听父亲在饭桌上叹息:好想放开肚子吃一锅呐。另一便是酒,下海总带几大壶。那年吕泗洋大难,小木船几乎淹没,父亲说死了拉倒,最难熬十来天滴酒未沾。  相似文献   

12.
1988年的秋天.那个叫苏生的农民拥有了两个儿子。苏生在黄昏下抽着父亲抽过的旱烟,苏生很满意。又是个  相似文献   

13.
填志愿     
吃过晚饭,父亲一声不吭地摇着蒲扇,一边吸着旱烟。忽明忽灭的点点星火照亮了他那饱经风霜古铜色脸面。一阵沉默后父亲说:“娃,填表了么?”父亲望了我一眼,又埋着头狠劲地吸烟。“娃,——还是报所师范吧!”他那若有所思的话使我感到害  相似文献   

14.
父亲     
父亲●刘德亮粉笔生涯,染白了父亲的双鬓。七尺讲台,是一条船,常常在人为的风浪中颠簸。小小教鞭,是船上的桅杆,历多次风雨,始终没有折断。那块乡村破庙里的黑板,是父亲的领地,他以一个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在上面春耕夏耘。乡下的月夜,蟋蟀的叫声常常爬...  相似文献   

15.
父母今年七十多岁了,他们在共同度过的五十多个寒暑中,仅发生过一次口角。严格说来,那几乎算不得口角。父亲靠驾船养活一家。一条只能载3吨的小木船,除了装货之外,还装着2岁至10岁的四个儿女。1958年的重阳节,秋深寒重。船行到离县城还有几里路的地方,父亲将船靠岸,吩咐母亲开饭。所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烟杆     
父亲拥有一杆如尺的旱烟杆:铜头子,玉石嘴。烟杆子是指头粗细的水竹子做成的,圆溜溜的,泛着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母亲后来跟我说:她嫁到郑家,这就是父亲惟一的财产。母亲还说:“那是郑家的传家宝哩!”是的,这烟杆传到父亲手上已是第三代了。父亲视它如同家珍。每每悠悠抽罢了一杆,就用一块软而有些油腻的布儿轻轻擦拭一番。父亲处理烟灰也不像别人那样,对  相似文献   

17.
古渡     
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  相似文献   

18.
锅在民间     
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灶台熏染成锅底一样的颜色,它依然光亮如初。父亲常说,一口锅,一只脚踏进去,拿东西敲打锅沿, 如果脚底麻麻的,便是好锅。现在想来,老锅莫非是故乡的根?锅在灶台上一蹲,整个村庄便不再迁徙而从此敦实沉稳。  相似文献   

19.
信念与诱惑     
那一年初秋,我在高考落榜之后,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跟随父亲到海上去捞海菜。当时,父亲出海驾驶的是一条只有6马力的小船。有一天,我和父亲驾驶着小船在离岸五六海里的海域上捞海菜。待暮色降临时,我和父亲已捞了满满一舱海菜。就在父亲发动起船准备返航时,天空骤然变得昏暗起来。父亲焦虑地看了看天空,根据多年闯海的经验,知道马上就要起风了;为了减轻小船的载重,父亲一边把船舱里的那些海菜  相似文献   

20.
<正>家住河边,一艘船是最基本的家当和必需品。我家也是,从一开始的木质船到后来的水泥船,一艘又一艘地换。过河、赶集、打鱼、运送货品、去圩市干活儿,凡此种种,皆需坐船。也只有船,可以让我们行动自如。虽然船换了一艘又一艘,但撑船的人始终未曾换过——他便是我父亲。儿时长长的暑假,我常要和父亲坐船去圩市干活儿。去时,父亲在船尾撑船,我只管坐在船边沿玩水,让碧蓝、清澈、凉凉的河水从手掌上流淌过,倍感舒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