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图像文化时代中,影像逐渐占据了社会文化和艺术生产的核心圈层,成为最具统摄力的媒介形态和表现方式。影像本身和影像的相关问题都亟待获得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同时,以往分门别类的摄影、电影和电视研究需要进一步整合为以影像为整体考察对象的贯穿性研究。本文呼吁在"大影像观"的整体视野中建立"影像诗学"的学科体系。通过对影像观念的描述和对影像实体性的思考勾勒出影像的本体概念。本文对"影像诗学"的理论源流进行大致梳理,预设"影像诗学"的研究领域,确证影像作为诗学研究对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同时对"影像诗学"的研究路径进行初步规划,试图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一个整合传统理论、聚焦现实热点、贯穿不同视角的"影像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文化诗学产生于翻译的文化转向中,它以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角度、多学科的空间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充满诗性品质的跨文化活动的内部机理和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翻译的文化诗学的主要内容,为翻译理论研究和中西翻译理论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进路。  相似文献   

3.
梁宗岱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以融通中西的平等眼光撰写了大量成熟的比较诗学论文,对中西诗学进行了微观而深入的比较,分析论述精细严密,并且专注于诗歌艺术的探讨,对我国新诗建设有着独到的理论建树,特色鲜明。梁宗岱对中西比较诗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具有相当的地位,对中西比较诗学建设作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4.
章首先从不同诗学之同异关系及其表现形态入手对中西比较诗学的逻辑依据做出了阐析,接着对中西比较诗学在“求同”与“辨异”上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具体论述。章指出,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就是以对话诗学的建构为指归,而在对话诗学的建构中,理应注意在中西诗学比较领域广泛存在的诸种问题;章尝试性地探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狄兆俊先生的《中英比较诗学》是国内第一部以国别诗学比较研究为内容的学术专著,它对我国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中采用互为观照之比较方法,通过对中英传统诗学特征的梳理,并辅之以阐发法和阿布拉姆斯的“实用理论”、“表现理论”,试图为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象征是文学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兼有符号和隐喻的双重特征,是艺术表现中现实世界通向彼岸世界的“中介”,汉语象征理论强调“象征”与“兴”的共通性,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中西理论上的融合,以便为建立“汉语象征诗学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哈佛大学英文系格林布拉特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领袖.在当代西方学界,对格氏理论的阐释已经扩展到文学批评、文化理论、人类学和历史研究等领域,而国内学界对格氏尚止于新历史主义的译介工作.针对国内格林布拉特研究的失语现状,以文化诗学概念的衍生为线索,重点对格氏批评理论展开相关梳理,试图在历史语境和批评实践中以文化诗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并总体评价格林布拉特及其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的艺术诠释体系是关于传统诗学向当代语境生成的一种新儒学经典。作为一种对传统诗学的道德命意重构的一种理论努力,《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诗学立场与存在论诗学志向。诊断并赎救文化艺术的偏失,诗学本体的个体心性设定,功能化的诗意言说方式这三个方面共同支撑了该论著的独特诗学框架。  相似文献   

9.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10.
国际诗学关系研究是比较诗学的第一领域。比较诗学需置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它不是不同国别诗学的相互比较。基于"理论旅行"思想的诗学关系的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事实的实证研究,也要充分运用其他理论资源,考察国际诗学关系史所包含的各种理论问题,做到历史考察与理论讨论相互结合。同时,影响和接受研究需从单一视域扩展到多重视域,使得研究对象多样性的"来世生命"更丰满;对多种文化的影响和接受研究进行再比较、再综合,也可以加深对"理论旅行"内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