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教育社会学体系中的新、旧制度主义分析的理论,认为新制度主义分析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制度”的概念,而且通过对旧制度主义分析的规范一制度体系的完善,形成了规范-组织-制度这一新的分析体系。这不仅有助于突破旧理论的边界局限性,而且与我国目前正经历着的激烈的教育制度变革更具有理论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沿着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对制度研究,特别是教育制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初步总结了社会学制度研究中的一些"共识",作为进一步研究教育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研究》2020,(4):96-103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北京、上海共11位普通学校教师进行访谈来深入了解教师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践行。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仍不容乐观,将形式化的调整视为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改变,最终在实践层面形构出一种"象征性"的融合教育制度。结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发现:教师在以追求效率为特征的学校内生性制度逻辑的长期浸润下,发展出包括身份图式、应试图式以及缺陷模式特殊学生观在内的一套共享"文化—认知"图式,从而在"文化—认知"层面解构了融合教育的合法性基础,也使学校和教师倾向于采取"政策—实践"松散耦合策略应对融合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4.
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大约共享一个根本的思想前提或曰研究范式,即教育与社会二分,且教育从属于社会——可谓之"教育/社会"学,即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这种范式的研究在学理上产生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在观念上产生教育万能论或教育无用论之吊诡成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检视发现:教育与社会是互嵌的,且教育日益成为型塑社会的主导与根本制度而非后者的"随从"和"反应","教育社会"业已浮现,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也随之呼之欲出——从"教育/社会"学到"教育社会"学.这一转换或可破解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亦可对"教育万能/无用论"过度教育论"(文凭贬值论)"学校教育消亡论"等论说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重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学术制度建设前的准备期、教育社会学制度成形期、教育社会学的初步繁荣期三个阶段,与学科制度建设同步,学科的理智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阶段,对中国传统教育社会学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和外国教育社会学介绍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需要一种"学科自觉".具体地讲:作为社会科学一员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本土立场";作为教育学基础学科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教育学立场";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多元途径立场".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制度科学,具有科学性;教育社会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下属学科.因而具有人文社会性;教育社会学源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它又是社会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而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上述性质构成了教育社会学的独特学术品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干部制度的设立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大学教育以及社会结构和风气等均有重要影响.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前的高校学生干部制度存在着一定弊端,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建立公平机制、人文关怀、学习督导及配套制度建设等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学家迈克尔·W·阿普尔指出,教育并非一个价值中立的事业,就教育制度的本质而言,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得到,他们已经被卷入了一项政治活动。一、困境:教育制度本质的遮蔽教育制度经历了三个转向时期:1.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旧教育社会学时期。将教育制度分析的关注点放在了其外在功能的分析上,认为制度满足了一定的社会功能。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教育社会学时期。转向对教育制度的内生性特征的分析,强调教育制度的内在冲突性。3.侧重于微观领域,通过研究学校内部、课程、个体心理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英-民众和褒扬-贬抑两个维度,可把“社会”观大致区分为“主流社会”、“亚文化群体”、“市/公民社会”和“(反动)统治阶层”四种基本类型。区分显示,社会有复杂而非同质的构成、散裂而非统一的性质、歧异而非一致的评价。因而说到底,社会就是各种群体。其间,存在着权位的强弱、利益的多寡、斗争的输赢以及所有这一切的模糊转换与此消彼长,这就是社会学眼中的“社会”。教育社会学精神及其发展动力,就在于。‘‘发现”教育的“社会”层面,即揭示教育差别、关注教育弱势、批判教育宰制。这种精神,炼就于教育社会学以母子“倒置”而鼎立三足的发展历程之中。“保守”论、“启蒙”论和“激进”论,是当前教育社会学面临的主要困境;这些相互颉颃的指责恰好表明,教育社会学研究本身,并没有内在的意识形态投注,而只是对社会学精神的秉持。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APST) as an illustrative case to examine how national schooling reforms are assembled in Australia’s federal system. Drawing upon an emerging body of research on ‘policy assemblage’ within the fields of polic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critical geography, we focu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ree dominant ‘component pa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ST: the Australian federal government; New South Wales state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le policies like the APST claim to be national in form and scope,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e national’ is much more disjunctive and nebulous, constituted by a heterogeneous and emergent assemblage of policy ideas, practices, actors and organisations, which often reflect transnational traits and impulses. We thus see national reforms such as the APST as having a phantom-like nature, which poses challenges for researchers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making of national policies in fede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教育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膨胀的恶果。造成“教育性失业”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产生文凭危机。教育社会学更多地从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方面来看问题,冲突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有意抬高职业门槛的学历资格从而造成文凭贬值,教育性失业其实是社会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te of Britis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s reviewed; noting its decline, but suggesting that its influence has been dispersed throughout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Britain. It is argued that its fate is not simply a product of external attack but also derives from internal problem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it is suggested that postmodernism can be treated as a stimulus for a fundamental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roper nature and role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一种社会学的追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理解“教育理论脱离实践”,如何对“教育理论脱离实践”进行转向背后的社会学分析,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隐藏了这样几个问题:即实践的先在性、理论的他功能、利益群体的边界捍卫情结以及理论在转化为实践过程中的延迟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后现代视角下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三种提问方式是什么、谁的以及何以可能的重新审视,可以看出后现代视角下三种提问方式暗含的潜在假设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商榷的可能,从而对教育社会学研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raws on social realist approaches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in light of them constructs three scenarios for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in the next decade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e article is on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questions facing educational policy mak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everyday or common sense knowledge. The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for how the school/non-school knowledge boundaries might be approached are expressed in three scenarios —'boundaries treated as given', 'a boundary-less world' and the idea of 'boundary maintenance as a condition for boundary crossing'. The curriculum implications of each are explored and the article makes the case for the third scenario. The factors likely to make one or other scenario dominate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next 20–30 years are also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如缺乏一个自由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和独立、自主、自由的内部学术氛围,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内外部权力结构的失衡。从管理学视角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政府与高校管理上的错位,致使高校缺乏改革发展的外部压力;同时,在高校内部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现象,致使高校缺乏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构高校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使高校权力结构得到有效协调。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环境的“控制”具有双重面具:一种“控制”主要是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或占有的意义上使用的,是一种教育环境控制的剥夺观;另一种“控制”主要是在非奴役自由状态的意义上使用的,是一种教育环境控制的建构观,两种教育环境控制并存于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之中,由此,如何在双向分布的教育环境控制中,把握其合理控制与不合理控制的张力,教会与学会选择,是教育环境研究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与教育组织研究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一方面,前者的很多概念和观点是藉由后者而得出或加以求证的;另一方面,后者又借助前者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这种新的理论视野关注组织同形、松散结构以及制度和组织的变革等问题,但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凸显环境、历史和认知因素在教育组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时,也存在忽略微观基础,淡化批判意识以及缺乏实践关联等不足.  相似文献   

20.
闫引堂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39-43,49
本文从范式转型的角度,对西方一些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教育政策社会学进行了述评,指出教育政策社会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政策研究"模式的局限,在研究范围、研究主题上有新的突破,但其研究视角仍然不够明晰,理论建构还显薄弱,并没有构成教育政策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